最權威的訊息來自四月十三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09年1-3月全國房地產市場運行情況》。該報告稱,三月份,內地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下降1.3%,而在今年第一季度,內地商品房銷售面積達11,30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8.2%。相對於售價的小幅下降,8.2%的銷售面積增長無疑令地產行業為之一振。
判斷或涉切身利益
內地對地產業發展趨勢,尤其是樓價的判斷,由於關乎太多各類評論者的切身利益及情緒,早已變得言人人殊。總體而言,發展商、基層地方政府及擁有多套住房者總在預言需求不斷擴大、房價終將攀升;對住房有剛性需求者(尤其是年輕人)、房地產「專家」、學者等則不斷預言因房價早已超出一般民眾承受能力,愈吹愈大的泡沫終將爆裂。兩派的爭論在情緒刺激下升溫,還不時演變為道德評判、人身攻擊。
這次內地樓市「小陽春」同樣引發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評論及判斷。認為「小陽春」成立,甚至樓市已實質性回暖者稱:「一線城市樓市已全面回暖」、「小陽春是市場的力量」、「否定樓市小陽春是盲人摸象」、「房企銷售大增表明小陽春非假象」,或宣稱「拆遷費提高是房價上漲訊號」。另一派的觀點則全然不同。
其實,內地樓價變化實在不太值得議論。大中城市樓價總體超出民眾承受能力是不爭事實,但中國人極重「安居」,節衣縮食也要自擁房屋的傳統,也使剛性需求無法壓縮。長遠來看,樓價在等待民眾承受能力提高後再逐步上升也是理性而簡單的判斷。看短期變化,爭得面紅耳赤,對認清走勢其實毫無幫助。誠如網上一篇博客文章之題目:房價沒必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
廉租房分配切實際
進一步分析會發現,當前內地討論樓價,其實局限在「商品房」。「商品房」從理論上講主要應由市場調節。內地政府部門應關注的是兩限房、經濟適用房、廉租房這些使社會低收入者可享受到基本居住權的住房之建設、分配,猶如本港之居屋、公屋。
在這一意義上,因內地經濟學家茅于軾的「廉租房不應建私人廁所」論所引發的爭論更值得關注。茅氏為內地一位高調的民間經濟學家。他在一篇博客文章中提出「我贊成發展廉租房,但是廉租房應該是低標準的,有私人廚房,但不一定有私人廁所。」
他的這一看似驚人之論其實出發點很簡單:避免廉租房因條件太好而被有權勢之有錢人侵佔,從而使其不能實現解決窮人基本居住要求的初衷。
有關觀點在網絡上引起正、反兩派針鋒相對的爭論毫不令人意外。兩派都不否認這是在對政府無法確保政策公平時不得已而建議的下策。爭論焦點只在於兩方面:一是在廉租房建私人廁所的前提下,政府是否可能以透明有效的制度使政策目的得以實現;二是不建私人廁所是否就能有效遏止有權勢者對原應屬窮人居住之廉租房的侵佔(如即使不居住,將其出售套利)。
公平政策更值關注
茅于軾的建議或許並不可行,也可能使內地政府感到尷尬,但誰又能否認這種擔心的合理性呢?彷彿在為茅氏的觀點作註解,四月十日溫州論壇曝光一份文件,顯示條件相當好、售價特別低的市中心拆遷安置購買房者多為政府官員,其中主持拆遷安置事宜的改建指揮部人員就佔49人。
內地的經濟、社會無疑已日新月異地變化,網絡等現代媒體也促進了這種變化,僅就地產業而言,公平仍是比價格乃至效率更值關注的下一個議題。
國際金融法博士
嚴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