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6/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貓魚送飯歷盡甘苦滄桑

六十年代時期,無心向學的一群,喜歡三五成群走進戲院觀看《黃飛鴻》、《六指琴魔》、《白骨陰陽劍》這些武俠片,幻想自己化身戲中的關德興、曹達華和于素秋。于占元是行內出名的武行頭,要學武練功習京劇,找于師傅就不會錯了。

然而未做于素秋之前,先得付出一番代價。「好辛苦,打到屁股開花,乜都要捱,原來唔係咁好玩!」三師姐元秋說出了七小福心聲。

爭餸霸飯‧鬥吐口水

捱就一定了,想不到三餐一宿竟是如此。對於一群處於發育時期,又要每日作大量體力勞動的小伙子來說,他們吃的苦中苦,當下的孩子們是不會明白的。

元秋說:「當年只得十蚊飯錢,每日食飯分四枱坐,係有三餸一湯,不過個湯係大豆芽煲豆腐,當然係湯多過菜。至於三味餸,一味係湯渣大豆芽同豆腐,一味係炒白菜,仲有一味係魚。」

元秋說時面色像苦瓜乾,若要再吃這等餸菜,她是千百萬個不願意的。她說:「嗰時我哋食嗰啲係貓魚,啲魚係一盒盒嘅,拎出嚟硬到扑落地都唔會爛,好似石頭咁硬。」

甜的吃,苦的也吃,那理貓魚或是龍躉,最重要是有米落肚,元秋不諱言為了吃,師兄弟妹各出奇謀,吐口水、擺地盤,一餐溫飽,得來不易。

六十年代,香港輪水、輪米、輪奶粉,甚麼也輪一餐,大師兄元庭也是輪候者,即使只是輪得兩罐奶粉,已令他樂上半天:「當時教會夜晚會派奶粉、舊鞋、舊衫去幫吓啲窮人,我哋都有份去輪,嗰時平均每人可以分到兩罐奶粉,咁多人加埋可以食好耐。」

平淡是福‧自得其樂

歌仔都有得唱:「有了你開心啲,乜都稱心滿意,鹹魚白菜也好好味。」當年的香港人不算富裕,人與人之間卻充滿互動。七小福跟同齡小朋友無異,他們會射波子、拍公仔紙、跳橡筋繩、爬樹捉昆蟲,就算到涼茶舖「打躉」看摔角,手執一袋三毫子小說在涼亭慢慢歎,也自得其樂。(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