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生活質素與今天相比當然不可同日而語,不過當年的人儘管窮困,卻大多安貧樂道,心境富裕。想過好一點的生活,他們不會介意做一個收入微薄、甚或有食無酬的學徒,情願按部就班地耕耘奮鬥,亦不會怨天尤人。
學徒制度‧乘時而興
當年于占元門下的弟子,十個有八個也是窮家孩子,成龍就曾在自傳《我是成龍》中,寫道「五○年代的香港充滿苦難與波折。我的父母屬於最卑下的社會階層窮困難民」,身為駐港法國大使廚師與管家的兒子尚且如此,其餘人的境況可想而知。
人浮於事,父母為了出外搵食,只好將仔女留在家中,由年長的負責看帶年幼的,今天或許涉及虐兒,但那年代卻平常不過。若是獨生子女,不是像成龍那樣跟着雙親四處跑,就得像威廉荷頓與珍妮花‧鍾絲1955年來港取景的西片《生死戀》中所見到那樣,被母親用孭帶孭在背上陪媽媽開工。
因此,于占元開設的「中國戲劇學院」,本意雖是弘揚國粹,然而其所行的學徒制、包食宿、包管教等,卻切合時代所需,替為口奔馳的家長,解決管教頑劣奀皮仔女的煩惱。
無心向學‧悔不當初
據元華憶述:「嗰時跟師傅學嘢,一個星期有一日假期,可以返屋企見吓父母,但係次次我放假返到屋企,我父母見到我就頭痛,成日都話『你快啲返番去你師傅度呀,唔好喺度搞搞震』,我師傅對好似我呢種奀皮仔無任歡迎,佢話唔百厭就學唔到嘢,所以再奀皮嘅細路,師傅都會收。」
除了一班「過度活躍」的小孩外,于師傅當年亦收留了不少無心向學的兒童,元彪說:「我對讀書嘅態度好反叛,細細個就算畀人困喺黑房,都唔願意返學,阿爸見我鍾意睇戲多過讀書,加上佢亦鍾意京戲,就咁帶咗我去師傅度,有得唔使讀書喎!我都唔知幾開心,不過後來開始練功,我就知後悔喇!」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