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雙雄奪經濟諾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於周一(8日)公布本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學者諾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及羅默(Paul Romer)憑研究氣候變化與經濟及創新科技的影響,而獲得殊榮,兩人會共享九百萬瑞典克朗(約七百九十二萬港元)的獎金。

在美國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之際,瑞典皇家科學院表揚兩位美國經濟學家,在氣候變化、科技創新與經濟增長之間,建立了研究模式,擴闊了經濟學分析,為如何達致可持續而又實質的全球增長,提供了答案。

羅默接受傳媒電話訪問時,激動地表示沒有預計過自己能獲獎,他甚至拒接電話,因為懷疑那可能是傳銷電話。他對氣候問題持積極態度說:「如果我們能在此刻解決問題,地球便能得救。」

七十七歲的諾德豪斯為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他主要研究氣候變化與經濟的互動關係。諾德豪斯擔憂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會導致氣候暖化,早在七十年代就展開了相關研究。他在一九九○年代中期創出了「整合性氣候變遷評估模型」(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結合物理學、化學和經濟學理論,模擬經濟與氣候如何共同進化,現時被廣泛用作分析氣候如何影響政策,例如碳稅。

六十二歲的羅默為史丹福大學教授,他研究創新科技如何融入宏觀經濟。羅默證實了創新思維是促進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過去數十年的經濟增幅的確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模式。可是以往的經濟研究只是解釋了創新科技如何影響經濟增長,但沒有學者模擬市場決定和市場因素如何創造新科技。

羅默積極推動港特區模式

羅默則從此方向作研究,解釋經濟誘因如何令企業投入於創新思維的行列。他在一九九○年發表的「內生增長理論」(Endogenous growth theory),認為知識是非競爭的,當人人可享用該知識時,便可以幫助經濟發展。羅默的理論刺激不少學者對現行法規和政策進行新的研究,因而強化了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羅默近年還對香港的特區管理模式產生興趣,推動一些發展中國家設置特區市(Charter City),交予發達國家託管,但其想法被視為瘋狂的烏托邦,暫未有國家響應。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