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道】麥凱恩逝世後,外媒形容他是「影響美國政壇的鬥士」。在華府的白熱化黨爭下,獲共和黨黨友敬重的麥凱恩立場堅定,但關鍵時刻懂得妥協,並主張部分議題與民主黨合作,獲得較高的評價。但隨着麥凱恩的去世,兩黨將失去合作的空間,再次合作或成為歷史。
在國會「鬥獸場」打滾逾三十年的麥凱恩於二○○五年,與民主黨參議員甘迺迪聯合動議加強邊境的保護,同時向數百萬的非法移民發放工作簽證,讓他們可以自力更生,改善邊境的治安問題。雖然議案最後無法通過,但麥凱恩獲得讚賞。《華盛頓郵報》的分析認為,親特朗普的共和黨殷荷菲將取代麥凱恩,接任軍事委員會主席,加上外交委員會主席明年亦會由同樣是親特朗普的里施出任,勢改變國會對政府國安政策的監督。
面對美國日趨分化,麥凱恩在人生最後階段寫下:「在我離開之前,我希望美國政治的目的及實踐,回到美國歷史與他國歷史分離的時候。我希望我們能夠恢復理智,我們是相似而非不同。」
由於麥凱恩沒有在五月三十日的限期前辭職,亞利桑那州長杜瑟需委任共和黨人填補麥凱恩的空缺。杜瑟委任的參議員將出任至二○二○年的改選,勝出者將任職至二○二三年一月,即麥凱恩本屆任期結束的一年。
民主黨在二○一六年總統初選時因候選人問題陷入分裂,該黨全國委員會經兩年討論後,終於在上周六投票通過削弱超級黨代表遴選總統候選人的權力,新例二○二○年生效。民主黨仍會保留超級黨代表機制,他們將不能在總統候選人首輪表決中投票,但是黨政綱等事務仍享有投票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