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歐盟日前達成協議,雙方的貿易戰一時間似乎打不起來,但暗湧亦在,歐盟、加拿大、日本及南韓等全球主要汽車生產國,將於明天在日內瓦舉行會議,商討一旦華府對進口汽車徵收高額關稅,將如何應對。
儘管美歐原則上同意最終達成「零關稅、零壁壘、零補貼」的共同目標,但針對汽車關稅問題,雙方僅同意現階段不會就彼此的進口汽車加徵關稅。當時歐盟曾建議召集各主要汽車生產國進行多邊談判,務求將汽車及零件的關稅降到零,但為特朗普所拒;另一方面,美國商務部部長羅斯透露,美方正就外國進口汽車對「國家安全」的影響進行調查,目前美方只能保證,在與歐盟談判期間不會加徵新關稅。
美國商務部正根據《一九六二年貿易擴展法》第232條款進行調查,一旦發現外國進口汽車持續危害美國國家安全時,聯邦政府有權對相關國家實施貿易制裁。相關調查進度可快可慢,華府此前對進口鋼、鋁材徵收高額關稅所依據的同類調查就為時十個月,加上商務部有二百七十天時間向總統提出建議,再由後者在九十天內決定是否採取制裁行動,也就是說,各汽車生產國將在一段長時間內面對極大的不確定性。
今次歐盟等國迅速採取一致行動,是因為知道特朗普以加徵關稅作為保護本國貿易利益的武器,決心毋庸置疑;更何況,相對一六年美國入口價值約二百億美元的鋼材,同時進口汽車加零件的總額超過二千億美元,兩者影響不可同日而語。事實上,各國如果對美國的貿易戰硬碰硬,華府亦不能不有所顧忌。著名電單車廠牌哈利(Harley Davidson)早前便宣布,為避免歐盟每年一億美元的關稅,將把部分工序移到海外,大大打擊特朗普「僱美國人、買美國貨」的政策。
當然,各國也要提防特朗普「拉一派、打一派」的慣技。由南韓與美國進行雙邊談判以換取進口鋼、鋁材關稅豁免,到最近美國與墨西哥進行貿易協議,以圖聯手向加拿大施壓,均是前車之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