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訊詐騙打不盡 民眾受害何時休

每年暑假來臨,都是針對學生的各類騙局的高發期,內地高校的錄取通知書近期開始陸續發放,與此同時,形形色色的電訊詐騙也瘋狂上演。隨着互聯網技術發展,詐騙手段不斷升級,嚴重威脅公眾安全,惟當局依然是治標不治本,未從源頭遏制。

據報道,有上海市民日前突然收到一條陌生電話號碼發來的短訊,對方自稱是女兒,因手機掉入水中,故用同學手機發短訊,指有需要事先交三萬六千元學費預留學校重要課程名額,並留下「教務處主任」手機號碼,家長撥打「主任」電話後,被告知須立刻轉帳才能預留名額,結果令家長上當,所幸及時報警,資金被攔截。

網絡營運 助紂為虐

事實上,上述案情只是小兒科,隨便上網查就能發現,內地幾乎每天都有騙案新聞。因為在神州大地,似乎最賺錢的行業就是騙子產業,種類涉及三百六十行,每行每業每天都有騙子在行騙,小到跌錢黨一次詐走幾千元的小騙,大到網絡一次非法獲利上千萬元的大騙,五花八門;在四處充斥騙子的社會,幾乎沒有人會有安全感。

而在無數騙案中,又以電訊詐騙最為人痛恨,甚至被稱為國恥,從大學教師到普通大學生再到孤寡老人屢屢中招。官方資料顯示,內地從事網絡詐騙產業的至少有一百六十萬人,相當於解放軍陸軍部隊的規模。每年詐騙「產值」超過一千一百億元人民幣。

面對暴增的詐騙案,警方也疲於奔命,對一些金額小的騙案一般不理睬,以致許多電騙案久拖不破,百姓只能自己認栽,這也是受害者發現受騙後憤而自殺的原因之一。其實不是破案難度太高,早前山東和廣東的大學生被騙致死案,警方在數天內便破案,說明電訊詐騙並非不能破案,電訊詐騙犯罪並非不能制止,而是在於當局到底有多大的決心整治。

電訊詐騙屢禁不止,根源在哪?數據顯示,二○一五年全國接到詐騙訊息的人數高達四億多,相當於每三人中就有一人接到過詐騙訊息。如此天量的詐騙訊息都是誰發出去的?有關部門卻視而不見。事實上,公安部早前一項調查直指營運商不作為,甚至助紂為虐。工信部亦曾證實,境外網絡改號電話的識別、攔截,詐騙短訊、垃圾短訊的封堵、過濾,技術上是可行的。但營運商就是不肯利用技術進行源頭治理,對民眾財產安全受害視若無睹。

究其原因,正是營運商在其中獲取巨大利益,巨額通話流量、群發垃圾短訊、詐騙短訊正是各地營運商創收的重要來源。作為電訊服務領域的實際監管者,營運商同時又是這條利益鏈上的最大受益者。顯然,只要網絡營運商不出手,各種形式的電騙案就永無休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