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眾籌多亂象 規管疏漏阻公益

西諺有云:贈人玫瑰,手有餘香。行善做公益在互聯網時代變得尤為容易,只需動動指尖,人人都可以成為公益家。通過網絡籌集善款近年在內地大行其道,與此同時,當中一些不規範行為以至詐捐醜聞亦頻頻發生,如何有效監管網絡募捐行為,再度引發輿論關注。

內地傳媒日前對三個知名網絡籌款平台「水滴籌」、「輕鬆籌」及「愛心籌」進行測試,先透過特定渠道購買了偽造的病歷、診斷證明及入院證明,並欲在三個平台發起金額三十萬至四十萬元不等的個人求助項目,誰知在填妥相關假資料後,很快便獲得通過並發起籌款。而在隨後的善款提現環節亦相當順利,至於提現後的善款去向,三家平台亦無要求發起人提供票據明細,甚至可隨意選填一些項目,審核便算通過了。

募捐平台 審查不嚴

事件曝光後,輿論嘩然。眾所周知,民政部近期剛公布了第二批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訊息平台名單,輕鬆籌、水滴籌更是榜上有名,等於獲得政府公開認可,是難得的信譽保證,如今卻爆出監管上存在重大疏漏,不但嚴重打擊國人的行善熱情,對於網絡募捐中存在的諸多負面傳聞,亦只會更加深信不疑。早前鬧得沸沸揚揚的王鳳雅家長「詐捐」事件,便是因相關流程操作不規範,以及水滴籌審查不嚴等原因,從而導致訊息混亂、輿論互相攻擊的尷尬局面出現。

按照內地《慈善法》規定,只有合法公益機構才能進行互聯網募捐,而個人求助行為並不在規定範圍內,一些地方更明確規定募捐組織以外的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開展面向社會的募捐活動。惟現實中卻存在大量類似情況,個人只需通過公益眾籌平台便可公開募集資金,如此一來,這類行為顯然觸犯了法例,而相關眾籌平台也未盡到審查責任。

然而,根據《公開募捐平台服務管理辦法》規定,只是要求相關募捐平台「在顯著位置向公眾進行風險防範提示,告知其訊息不屬於慈善公開募捐訊息,真實性由訊息發布個人負責」,換句話說,當局並無強制要求網絡籌款平台對個人求助訊息的真實性進行審核,這也就解釋了以上三家平台為何對相關要求闊佬懶理,也足證當局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值得一提的是,民政部去年初曾約談輕鬆籌平台相關人員,指該平台為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個人提供公開募捐訊息發布服務、對個人求助訊息審核把關不嚴、對訊息真實客觀和完整性甄別不夠等問題,造成不良社會影響,要求立即整改。輕鬆籌一度表示高度重視相關問題,將嚴加審核把關,誰知一年後再被爆出管理漏洞,民政部仍將之列為指定網絡公募平台,「帶病錄用」背後的原因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