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理古城歷史悠久,惟近年不少到訪遊客都批評古城商業味愈來愈濃。有見及此,當地政府宣布本月起啟動改造工程,兩年內將古城核心區的風貌還原為清末民初時期。不少商戶對此表示支持,但有旅客指出,過往雲南多個景點被揭亂象處處,「不想去是因為黑導遊、亂收費,再好的風景也掩蓋不了黑着的心」,直言當局的計劃只是治標不治本。
據了解,大理古城始建於唐大曆十四年(公元七七九年),曾為南詔國和大理國的王城古都;因悠久歷史和眾多文物古蹟,大理亦素有「文獻名邦」的美譽。因原有風貌逐漸消退,古城風貌提升改造項目試點工作本月開始實施,當局公布了一系列改建標準。
今次改造主要針對古民居的屋面、簷口及格扇門等外部風格,室內及結構則不涉及。為盡量還原古風古貌,當局邀請多位對白族傳統建築、大理古城歷史文化有較深造詣的專家參與工程。
獲邀參與的古建築專家楊利清指出,古城經歲月洗禮,加上一九二五年大理大地震的破壞,風貌出現變遷是可以理解。惟隨古城發展為旅遊景點,不少投資者紛紛入駐投資建屋、擴張店面,令古城商業化愈演愈烈。古城原本舊有的白牆黛瓦風格,亦夾雜了屋頂太陽能板、通訊塔及鋼窗等建築物及裝飾。
「無論是舊材新做,還是新材新做,都必須作舊處理。」他強調,改造過程必須符合歷史定位風格,會以傳統材料,使用大理傳統工藝即場加工。
現時商戶建有的玻璃窗和鋼防盜籠均會拆除,恢復成「梅花窗」及「直欞窗」等民國年間風格的木質廈窗;鋼製大門會改建為木質格扇門,按古建築布局,「門扇朝裏開,簷口留出來,不再需要雨棚」。
但輿論認為,古城現今面貌是見證了時代變遷,「改了就沒那種原味了,給人一種自造古鎮的感覺」。亦有旅客認為改造工程治標不治本,古城不少店舖都以銷售銀器為主,當地特色商品反而少見,建議當局除改善古城外觀,亦要整治「內容」。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