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出口遇阻滯 日競爭力不如昔

日本政府近年積極拓展「基建出口」,向全球各地推銷包括電力、鐵路運輸等領域的技術,然而,日本企業最近在土耳其核電站項目的超支風波,凸顯日本在基建出口政策上遭遇的困境。

由日本政府與各國民企組成的財團,計劃二○二三年起陸續在黑海沿岸城市錫諾普啟用四座新型核電反應堆,惟一一年經歷福島核洩漏事故後,對核電安全的投入大幅增加,導致項目造價由原本二萬億日圓飆升至五萬億日圓。如何解決巨大的資金缺口?由於根據協議,企業財團出資三成,其餘七成資金由日本國際協力銀行等提供貸款,之後再透過售電收入回籠資金,日本方面建議土國政府增加電費,幾乎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問題是,造價飆升幅度如此巨大,得增加多少電費才能彌補?須知道,電費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大幅加價將導致民怨沸騰,土國政府不可不考慮。

性價比不及對手

其實這也是日本基建項目在新興國家市場遇到的典型問題。「日本製造」質素優良,但發展中國家卻對價格要求更高。以越南為例,○九年至一四年間,外國企業參與建設的項目訂單,排頭三位分別是南韓、新加坡和中國,日本企業只能得「梗頸四」,說到底就是性價比不如對手。

安倍政府不是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曾喊出「就算賠錢也要拿下項目」的口號,然而此一時彼一時,日本人力財力今非昔比,早非中國對手。印尼雅加達─萬隆高鐵項目,日本一度志在必得,惟其後因進度緩慢等問題,加上中企後來提出的報價便宜一半,印尼最後還是轉投中國懷抱。另一方面,日本在一六年拿下雅加達─泗水鐵路電氣化改造工程項目,至今建造費用已激增至原來的四倍,反映日本把價錢壓到最低,先把項目取到手的策略,最終是泥足深陷。

日本基建出口戰略屢遇阻滯,早前傳出該國有意與美國、澳洲和印度合推地區基金計劃,但美國佬莫財,連國內的殘舊道路也無力更換,澳、印更是等而下之,四國「抱團取暖」看來又是無米粥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