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在寅三不新政 中韓進入關鍵期

南韓總統文在寅上任後首次訪問中國,在中韓關係漸行漸遠以及朝核問題日益激化之際,文在寅此行能否給雙邊關係注入新動力,實現實質性復原,成為外界的關注點。

自從南韓前總統朴槿惠決定部署薩德反導系統之後,中韓關係便如高台跳水般急轉直下,雙方高層交往中斷,經貿旅遊全面受損。在此背景之下,文在寅能夠實現訪華頗為不易。事實上,中韓關係雙方是不對等的,南韓對中國的需求遠遠大於中國對南韓的需求,也正因為此,文在寅在改善雙邊關係方面比中方更加主動。

南韓對華需求不僅體現在地緣政治方面,也體現在經貿交流上。面對北韓赤裸裸的核武威脅,南韓幾無還手之力,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之後,對平壤喊打喊殺,近期更醞釀對北韓船隻進行封鎖式攔截,新一輪韓戰迫在眉睫,而作為當事者的南韓卻無話事權,更無力阻止戰爭的爆發,在此情況之下,文在寅將眼光瞄向中國,希望中國發揮遏戰止戰的能力。

前車之鑑 不可不防

另外,南韓外貿出口也需要中國龐大的市場。南韓經濟每況愈下,但文在寅上台半年多,振興經濟卻毫無辦法,失業率攀升,不少商家瀕臨破產,民眾對文在寅的期望之情逐漸破滅。因此,文在寅急於改善中韓關係,盤活地緣政治危局和國內經濟發展。

文在寅訪華之前,韓方已初步同意中方「不考慮追加薩德系統、不加入美國反導體系、不發展韓美日三方軍事同盟」的條件,作為兩國「復原外交」的基礎,為其順利訪華奠定了基石。但對中方來說,這「三不」只是初步條件而已,未來如何落實才是真正的考驗。

眾所周知,南韓表面上是主權國家,實際上是被美國控制的半殖民地,最好的例證就是南韓軍隊的指揮權不在總統府手中,而是由駐韓美軍統一掌握,因此南韓外交的自主性也大打折扣,無法根據自己的意志與利益決定外交路向。最明顯的是朴槿惠政府,一開始時對華相當友好,朴槿惠還出席了中國的抗戰勝利七十周年大閱兵,但其後朴同意在南韓部署薩德反導系統,並積極配合美國建立亞洲版小北約計劃,與日本握手言歡。

前車之鑑,不可不防。正是因為南韓外交這種獨特性,中國對文在寅的承諾沒必要太在意,不妨聽其言觀其行,既要引導他走向互利共贏的雙邊關係軌道,又要防止其出現朴槿惠式的「反水」,做好後發制人的各種準備。中韓關係發展到今天,已進入到一個關鍵時期。當中國崛起已不可逆時,周邊國家是選擇與華為敵,還是與華共贏,搭上中國發展的便車,是考驗這些國家元首的政治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