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米爾燃烽煙 印巴低烈度對戰

印度與巴基斯坦持續在喀什米爾進行低烈度對戰,你炸我一個警所,我踹你一個兵營,近半年已釀成近三百人死亡。這場貓捉老鼠的遊戲消耗了雙方大量的軍力與財力,但誰都輸不起贏不了。

喀什米爾四面環山,長期被冰川覆蓋,但這個貧瘠荒漠地區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於是成為印巴對抗的最前線。自一九四七年印巴分治之後,雙方就在這裏大打出手,至今已有七十年之久。南亞次大陸上的這對冤家是二戰後持續軍事衝突時間最長、矛盾最深、地緣政治最複雜的對立方,其歷史糾葛之深甚至不亞於素以鬥爭複雜聞名的中東地區各方。

印巴兩國對喀什米爾的爭奪,已不只是追求喀什米爾背後的戰略價值,而是基於歷史情感、長期戰爭代價所帶來的「不得不為」和「必須為之」的政治正確。對於巴基斯坦來說,沒有喀什米爾,巴國的陸上鄰國就只剩下阿富汗和伊朗。阿富汗是個貧窮而動盪的內陸鄰國,不僅難以為巴基斯坦的發展提供外部助益,反而因為阿巴領土爭端、阿富汗內部動盪因素等,給巴基斯坦發展帶來障礙。沒有喀什米爾,中巴雙邊安全經濟合作就缺少了地緣基礎。

政客為求收攏民心

印度之所以全力爭奪喀什米爾,也是為了讓巴基斯坦受困於西北一隅,造成對巴全面戰略優勢,同時也是為了牽制中國與巴基斯坦的經濟合作。中巴經濟走廊經過喀什米爾地區,如果當地炮聲不斷,烽煙四起,喀什米爾的基礎建設就無從談起。因此,印度近期在喀什米爾積極採取攻勢戰略,騷亂戰、破襲戰等無所不用其極,而巴方總體上處於守勢,疲於奔命。

另外,對喀什米爾問題的立場,在印巴兩國政壇都關係到政客的前途,絲毫含糊不得。正是這種毫不讓步的「堅定」立場,導致喀什米爾問題幾乎無解,政客們也樂於將此作為收攏民心的手段,為己所用。每當選情緊繃、內政問題突出時,政客便在喀什米爾開打,以吸引國內輿論的關注。印度目前經濟放緩,莫迪為了贏得明年的大選,在喀什米爾出招便成為政策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