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主辦的二十國集團峰會,成為觀察近期國際熱點的窗口,尤其是美歐關係惡化及中德合作提速,更是各方焦點。西方國家內部矛盾加深,給中國提供各個擊破的戰略機遇期。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次對德國的國事訪問,是三年之內的第二次,如此高密度,這在中國外交史上相當罕見,也說明中德關係已發展到一定高度。當然,習近平也拋出二百多億美元的大禮單,購買一百多架空中巴士,並支持德國在貿易自由化和履行氣候協定等問題上的主張,讓東道主喜不自勝。
與此同時,德國對華也投桃報李,不僅在人權問題上暫停對華指指點點,德國總理默克爾還表示將推動歐盟履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第十五條條約義務,即意味着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
與中德漸入佳境形成對比的是,美德關係每況愈下。在默克爾新競選綱領中,對美國的定位已由「朋友」降級為「夥伴」。對於德美在全球合作中的「友誼」,此次綱領也隻字未提。另外,從上次特朗普訪歐來看,默克爾就已作出定論,認為特朗普不好合作、不可信賴。
事實上,美德目前的矛盾,不僅體現在貿易自由化、氣候協定等國際責任與義務方面,還體現在對俄政策及安保問題上。德國希望美國繼續肩負起自由世界的領導責任,對歐洲提供軍事保護,並懲罰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但特朗普秉持美國優先,不願過多承擔國際警察的責任,期望盟國多付保護費,並緩和與俄羅斯的關係。可以說,美德之間的矛盾是全方位的,雙方只具盟友之名,已無盟友之實,妥協與忍讓已成為過去,矛盾與鬥爭成為現實。
在此背景下,中國在國際政治博弈中顯得更主動。以往西方國家在對華問題上鐵板一塊,美國一開腔,法德意日加澳等國一擁而上,全面施壓;如今西方國家內部吵起來,歐洲更揚言要取代美國成為自由世界的主導者,這大大拓展了中國外交的轉圜空間。歐洲要自強,必然要在向東看政策上取得突破,美國收緊對德貿易進口大門時,歐洲的商品必然要從中國獲得更多的出路。
與此同時,中國在對美政策中可以打歐洲牌。比如,美國對台軍售十四億美元,或者在南海搞事,中國可以拉攏歐洲,馬上給德國二百多億美元的大禮單,讓美國眼紅,並在貿易自由化、氣候協定等問題上與歐洲保持一致,共同譴責美國逃避國際責任與義務。
中國在美歐矛盾中左右逢源,但應清醒地看到,美歐在人種、歷史、宗教等方面淵源極深,雙方關係剪不斷理還亂,在短期內不可能走向徹底的敵對。所以,中國與這些國家打交道,應該做好兩手準備,以防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