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道】抗日戰爭在歷史上可分為三個階段,至於抗戰開始則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說法。兩岸一貫流行的「八年抗戰」屬於狹義說法,當中「西安事變」可謂重要分水嶺。當年「西安事變」發生,被視為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的關鍵,令兩黨在同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全面抗日,「八年抗戰」便由此而起。
歷史上的抗日戰爭首階段被認為起於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變」,又即廣義抗戰或局部抗戰的開始。當年日軍侵佔東北三省後,國民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東北軍撤到關外。東三省只剩東北抗日聯軍等「民軍抗日」。
次階段則以三七年「七七事變」為開始,亦即狹義抗戰或全面抗戰的開始。分水嶺是前一年十二月的「西安事變」,由東北軍將領張學良與西北軍將領楊虎城發動,迫使蔣介石放棄「先安內」,翌年達成第二次國共合作。至「七七事變」(日本發動全面侵華)後,蔣介石發表《廬山聲明》提出「地無分東南西北、人(年)無分男女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數日後中共則發表「共赴國難宣言」,意味中國自此「全面抗日」。
第三個階段則是四一年十二月的太平洋戰爭爆發,國民政府跟隨美國對日本正式宣戰,成為同盟國的參戰方,直到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