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巡視失鋒芒 王岐山重話糾偏

中共十八大之後,中央巡視組對地方反腐整風的推動作用讓各界印象深刻,但如今中央巡視開始出現疲態,看人說話的現象時有出現。中紀委書記王岐山日前毫不客氣地批評「巡視反饋不能搞包裝、失去了鋒芒」、「不能只對着下級說事」,對中央巡視工作進行糾偏。

老王之所以大動肝火,主要是中央巡視組第九輪、第十輪對中央各部委的巡視工作如蜻蜓點水,觸表不觸裏。比如,中央巡視組點名國家質檢總局「一些基層執法人員以檢謀私」,表面上點出了問題,但問題表現在基層,根子卻在上層,基層執法人員以檢謀私,總局領導就沒責任?

再比如,全國老齡辦「不少單位賣牌收費」;海關總署「少數單位貼着海關發財」;農業部「迂迴型權錢交易等權力尋租問題突出」;國家旅遊局「評比達標表彰活動過多,有的甚至存在設租尋租問題」;民政部「公共權力部門化利益化」等。這些問題都是這些單位司空見慣,人盡皆知的弊端,中央巡視組只點出了病症,卻沒有挖到病根,顯然失職,所以王岐山大為不滿。

挖出蛀蟲 謀劃人事

中央巡視組對部委工作手下留情,一是擔心利益衝突,二是擔心情面受損。巡視組的成員很多是從各部委抽調過來,與各部委之間有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抬頭不見低頭見,因此他們對昔日同僚、朋友不敢說重話下重手,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敷衍了事。

中央巡視組對地方巡視監察的時候,挖出一個個窩案,每個省少則有一名副部級官員,多則六七位部級官員被調查。但中央巡視組對各部委的巡視,卻將板子打在基層,根本不敢打在各部委的首長身上,有些部委只處理幾名處局級官員交差,那些部長、副部長們個個安然無恙,這讓國人如何心服口服?

事實上,中國官商學的勾結,早已跨越了省市一級,就連中南海也不能免俗,各部委更是重災區,早幾年被抓的鐵道部前部長劉志軍、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鐵男都是典型的例子。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銀監會、保監會、央行這些位高權重,掌握經濟金融資源配置大權的衙門,難道個個部長、行長、主席都是清官?

王岐山在金融領域、地方省市都有歷練,對官場中的微妙及貓膩早了然於心,因此才會對中央巡視組這幾輪的失職大為惱怒,提出「全面從嚴治黨不力問題,決不能閃爍其詞、語焉不詳」,「一把手聽取巡視情況匯報不能念稿子空論,要點人點事,對問題提出具體的處置要求」。從更深層次來看,王岐山等高層希望利用這幾輪巡視,挖出一批蛀蟲,拔掉周永康、令計劃安插的釘子,對十九大中央部委的人事進行謀劃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