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開的中央深改組會議重提鼓勵和允許不同地方進行差別化探索,這是個新信號,表明當局想重新激活地方尤其是基層的改革活力,藉此推進改革大業。
當局自十八大後高度重視改革的頂層設計問題,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以及四中全會關於依法治國的決定,就是頂層設計的產物。事實上,這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在改革進入所謂「深水區」和攻堅期後,要繼續推動改革,高層就必須有意志,集中全黨和全國的智慧,從全局和頂層去謀劃和部署改革,而不是讓改革陷入碎片化和部門化的窘境。前些年改革之所以基本上推不動,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改革缺乏來自最高層的意志和規劃,將改革的大權拱手讓與部門去設計和實施,致使改革變形走樣。
當然,強調改革的頂層設計也不能走向另一極端,用頂層設計來代替和否定地方和基層基於地方實際而進行的改革探索。目前有一種很明顯的趨勢,不論事大事小,言改革必頂層設計,以致頂層設計成了一個框,甚麼都往裏裝。其造成的後果,就是改革雖有頂層設計,然始終停在半空,無法落實,加上反腐導致地方官員的「無為」思想嚴重,結果是三中全會所做的改革部署已過去快兩年,實際取得的成效並不大。
事實上,此次深改組會議即着眼於讓改革方案落地生根,強調要鼓勵和允許不同地方進行差別化探索。會議提出,要把鼓勵基層改革創新、大膽探索作為抓改革落地的重要方法,堅持問題導向,着力解決好改革方案同實際相結合的問題、利益調整中的阻力問題、推動改革落實的責任擔當問題,把改革落準落細落實,使改革更加精準地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更好地造福群眾。
不過,會議也對地方的探索設了一個前提,用其話說,即要發揮頂層設計對基層實踐的引領、規劃、指導作用,這實際是說,中央允許地方進行差別化探索,但不能各行其是,突破頂層設計所制訂的框架。其實這是不必要的,一方面地方的探索不可能脫軌,另一方面即使脫軌,中央也可糾正過來,現在有了這個帽子,反而可能束縛地方的手腳。
從中國改革的歷史看,過去三十多年真正有意義的改革多發生在基層和地方,大凡成功的制度創新,基本是由基層群眾在實踐中創造摸索出來的,鄧小平對此講得很清楚,上層乃至中央不過是將群眾創造的方法經驗加工總結,變成制度或法律,在全國推行。所以,要激發地方潛在的改革創新動力,中央只須為改革訂下幾條原則,至於具體怎麼做,可交由地方自行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