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中國央行加快了與其他國家的貨幣互換步伐。十月,中俄簽署二百四十億美元的貨幣互換協議;作為中阿貨幣互換協議的一部分,中國向阿根廷提供了二十三億美元現金。十一月,作為中委貨幣互換協議的一部分,中國向委內瑞拉借出四十億美元。美國傳媒形容,中國正通過向被海外資本市場拒之門外的國家提供貸款,加強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並挑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後貸款人地位。
美國傳媒是從地緣政治角度看待中國貨幣互換協議的。不過,內地則有相反意見,認為貨幣互換使中國在這輪油價大戰中成了最大輸家,而中俄二百四十億美元貨幣互換打了水漂,正是一例。雖然央行解釋稱,中俄只是簽了協議,並未兌換,即使兌換,也是按當時匯率而非固定匯率,但仍未能完全打消外界疑慮。當然,貨幣互換是一種很專業的金融工具,對其不了解而產生誤解,也在所難免。
事實上,美國早於金融危機後,已同多個國家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主要目的是向雙方金融體系提供短期流動性支持、推動雙邊貿易發展,並有效應對兩幣種匯率發行的激烈波動,從而減少對貿易的負面影響。
然而,中國熱衷推動貨幣互換,目的自然不限於此。中國迄今已與二十八個國家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當中包括英國、澳洲、南韓、新加坡等發達國家。這主要是出於國際化戰略的考慮,特別是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通過開展雙邊本幣互換,為處於資金困境的國家、周邊國家以及新興市場提供流動性支持,有利於穩定中國的外貿環境,保護中國的能源和原料來源,促使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
中國的貨幣互換重點國家可分為四類,即周邊國家、資源和能源國家、新興市場和發達國家。與第一類國家進行貨幣互換是為了穩定周邊經濟環境;第二類是為了獲取穩定的資源和能源供應,確保國家利益;第三類是為了加強與新興市場的經濟和政治聯繫,共同挑戰發達國家的金融控制權;最後一類是為了使人民幣更好地走出去,成為全球貿易和金融交易中的美元替代貨幣。這也是中國推進貨幣互換的最終目標。
一國貨幣實現區域化和國際化的前提,首先是要該國貨幣成為計價和結算貨幣,其次成為交易和儲備貨幣。當前貨幣互換協議的簽署,以及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的開展,增加人民幣在全球國際貿易結算中的份額,可看作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步驟。事實上,如果人民幣成為全球儲備貨幣,將極大提升中國在全球經濟的地位,因此,不能僅從短期收益看待中國的貨幣互換,而必須以長期利益去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