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尋找中國政商勾連的樣辦,可能非山西莫屬。山西在中共此輪強力反腐中大面積淪陷,凸顯內地政商勾連積弊之深及嚴峻。至今,山西官場有七名省部級官員涉案,省委書記也不得不因用人和督察不力黯然去職,但這不會是最終結局。
從媒體披露的情況看,山西官場最大的問題是各個層級的領導幹部身陷政商勾連,織成一張利益廣泛、緊密和複雜的關係網,從而最大程度地異化了權力的性質與目的。政商勾連一般是商人助官員獲利和上位,作為回報,官員將國家資源讓商人低價收購,並在出問題時幫商人擺平。在這種權錢交易、官商勾結中,權力和資源被當做私有商品出售,毫無政治倫理和規則約束可言。
這並非山西獨有,山西的問題也不是近年才出現,而是有一個長期累積的過程。山西之所以比其他省份問題更嚴重,跟山西的官場結構、資源分布、產業結構及配置方式,以及晉商傳統有關。誠如一些論者所說,山西省人大、政協的省部級領導高達九成多為本地幹部,說明山西高官異地交流太少。這樣就容易形成利益網、關係網,出現家族式、地域式的官場關係,即便有外地官員任職,也很難打入當地官場圈子。另一方面,山西的資源分布以煤炭為主,是中國第一煤炭大省,而近十多年來,因經濟高速發展對煤的需求量大增,導致煤炭價格大漲,這使得山西產業結構過於依賴煤炭,從而為行政權力干預資源配置提供了動力。
值得一提的還有晉商傳統。山西於明、清兩代商業發達,經營鹽業和票號,晉商的成功有其獨到之處,但與官府和政權的深度結合是重要原因。晉商後來雖然衰落了,但此種經商傳統作為一種文化基因被潛伏下來,並在新的形勢下重新復活。前山西首富張新明被稱為「第二組織部長」,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對於山西官場腐敗,中共目前採取異地調動的方式,從全國選派高官進入山西,重建省委,這在特定時期是必須的,但要使山西變得政治清明,解決之道還是行法治,減少行政權力對經濟的干預,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
眼下,新任省委書記王儒林已開始他的治晉之旅,在領導幹部大會上,王作了六方面的部署,發誓要在根除權錢交易、官商勾結的土壤和條件上狠下工夫,並自我承諾讓全省人民來監督。決心固然重要,但要改變一個省的政治生態,僅靠官員自律不行,還必須像王所說推進改革與法治。中共能否藉四中全會研究依法治國問題的契機,將山西作為一個法治試驗田,以重塑因腐敗而坍塌的山西乃至中共形象,人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