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資產市場趨勢 美三傑奪經濟學獎

「股票或債券價格上落短期難以預料,但長期而言或可被預測。」美國聯邦政府持續停擺、面臨債務違約之際,三名美國經濟學家憑研究資產市場趨勢,奪得本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獲讚揚在金融危機期間對資產價值分析的成就。

今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昨日壓軸揭曉,經濟學家法馬(Eugene Fama)、席勒(Robert Shiller)和漢森(Lars Peter Hansen)共享殊榮,三人將平分八百萬瑞典克朗(約九百五十六萬港元)獎金。作為評委的瑞典皇家科學院,讚揚三人為現有資產定價的認識奠定了基礎,因資產定價的實證分析奪得諾獎桂冠。

被視為「效率市場假說」先驅的法馬上世紀六十年代提出理論,指股票價格會迅速受到新資訊影響,投資者短期內極難預測。這發現為日後同類研究帶來深遠影響,更改變市場交易和預測行為,股票指數基金的誕生便是其中一例。法馬昨受訪時表示獲獎令他震驚。

兩得獎者曾「意見不合」

席勒在八十年代發現,股票價格的浮動幅度遠超股息浮動的幅度,雖然短期內難以預計資產價格升跌,但三年或以上的長期卻可被預計。席勒獲獎後受訪,表示對獲獎感難以置信,他說:「有些人認為金融是關於自私和貪錢,它不一定是這樣,我們經歷過金融危機的創傷,但正從中學習。」席勒過去曾警告過科技股和樓市會出現泡沫爆破。

專門研究計量經濟學的漢森則提出了「廣義矩估計理論」(GMM),作為驗證資產定價理論的統計方法,獲得廣泛應用。

漢森獲獎後受訪解釋,投資者會對資訊作出反應,他的理論則可找出這些反應如何在資產市場上反映出來。

一九八七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榮休教授索洛(Robert Solow)指,席勒曾批評法馬的效率市場假說,形容今次的獲獎組合非常有趣。

美學者壟斷諾獎 芝大成搖籃

【本報綜合報道】本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再由美國學者包辦,延續了該獎幾乎由美國學者壟斷的局面。該獎於一九六八年成立,至今屆共有七十四人獲獎,其中美籍得獎者達五十二人。自二○○○年起的廿名得獎者中,美國人更佔了十七名。芝加哥大學更成得獎者搖籃,多年來共有廿六名學者獲此殊榮。本屆三名得獎者中,亦有兩人任職該校。

近代的得主之中,以一九七六年奪獎的美國學者佛利民(Milton Friedman)最為人熟悉。他主張大市場、小政府的自由經濟政策,為英美兩國在八十年代所奉行。

剛於上月逝世的經濟學家高斯(Ronald Coase)亦來自芝加哥大學,他於一九九一年獲諾獎,所發表有關社會成本及公司本質等理論,令他被視作新制度經濟學的鼻祖。

而美國即使在○八年受金融海嘯衝擊,普林斯頓大學學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仍奪得當屆經濟諾獎。

三名得主簡介

席勒

年齡:67歲

國籍:美國

任職: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

研究範疇:金融經濟學、行為金融學

重要理論:Case-Shiller房價指數(獲標準普爾採用,衡量美國普通住屋價格變化)

曾獲殊榮:2009年德意志銀行金融經濟學獎、全球一百大最具影響力經濟學家之一

漢森

年齡:60歲

國籍:美國

任職: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

研究範疇:宏觀經濟學

重要理論:廣義矩估計(成為計量金融學常用的統計方法)

曾獲殊榮:2010年西班牙對外銀行新領域知識獎、2006年西北大學尼默斯經濟學獎

法馬

年齡:74歲     

國籍:美國

任職:芝加哥大學布思商學院金融學教授

研究範疇:金融經濟學

重要理論:效率市場假說、三因子模型

曾獲殊榮:2005年德意志銀行金融經濟學獎、2008年摩根士丹利美國金融協會獎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