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舉步維艱 日相焗撐核能

屋漏偏逢連夜雨,日本電子巨擘發表「滿江紅」的一一年度業績報告未幾,又傳來東日本大地震三大重災區數千企業陷於停頓狀態的壞消息。日本政府遲遲未見拿出具體重建計劃,而劫後餘生的企業也拿不出資產擔保,藉借貸重建廠房恢復生產難上加難,大企業為壓低成本外遷形成的產業空洞化問題,很可能因災後重建停滯不前變本加厲。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前日受訪時強調,重建並非中央政府說了算,很多地方政府仍未決定如何重建,當局只能耐心等待做好本分,如安頓五十萬無家可歸的災民,確保對區內經濟舉足輕重之製造業供應鏈得到支援。

日本災區重建問題充滿矛盾,不重建的話,災區肯定無法恢復昔日面貌,重建的話又怕地震海嘯重臨,枉費心機。在恢復本土核能發電問題上,野田何嘗不是矛盾處處?野田向傳媒坦言,政府官員被「日本技術百分之百穩當」的錯誤觀念蒙蔽,日本政府在福島核輻射洩漏問題上要負一定責任。

無絕對安全核電

雖然日本核安監管機構推出壓力測試,評估境內各核電廠抵受地震和海嘯的能力,但專家擔心,測試以電腦模擬,意味着發生預計之外的地震和海嘯,通過壓力測試的核電廠仍不安全。在此一背景下,野田堅持讓暫時停產的核電廠恢復運作,豈非講一套做一套?

世上並無「絕對安全」核電,只有納入經濟成本效益的「相對安全」核電。再講,地震何時降臨無人知曉,其實際破壞力達到何種程度亦然。野田的矛盾在於,他既無法拍心口保證境內核電廠一定頂得住天災,也無法在不損害日本經濟民生的情況下,一下子全面放棄核能。

與工業生產成本掛鈎的除了電力價格,還有供電穩定性。自德國宣布逐步淘汰核能後,一間設於德國中部的鋁材廠房,被供電不穩打亂了生產流程,至今蒙受數十萬歐元損失。日本電子工業走下坡,有其特殊背景,問題是,若政府連提供廉價和穩定電能這點也做不到,無論重建災區抑或是振興製造業,日本都肯定舉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