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食品生產無王管

蝦丸無蝦、蟹柳無蟹,內地對急凍海鮮丸並無國家標準,對生產商缺乏監管。業者被追問時以所謂「仿生食品」搪塞,消費者聽得一頭霧水。雖然商家疑涉誤導及欺騙消費者,卻因國家沒明文規範而無從追究。

陝西西安市的張先生發現,自超市購買的蝦丸、蟹柳,每五百克約售十一至十三元(人民幣.下同),價格比相同重量的海鮮蝦蟹便宜一半以上。但張指進食時並沒蝦蟹味,只像在吃粉糰。他質疑買到假貨,向當地媒體投訴。

媒體到市場調查,獲業者告知蝦丸並無蝦肉,只以蝦粉、魚肉、麵粉、水、沙糖等製成;蟹柳亦沒有蟹肉,亦以魚肉、麵粉等炮製,甚至攙有雞肉和豬肉。對方還說:「十來塊錢怎可能吃到真正的蟹丸、蝦丸?能吃到味道就不錯了!這些都是仿生食品!」

對於業者的說法,不少消費者均感覺受騙,批評超市標示及產品包裝都寫着「蝦丸」、「蟹柳」,豈料原來蝦丸無蝦、蟹柳無蟹,消費者又追問:「到底甚麼叫仿生食品?」

海鮮丸未設國家標準

陝西師範大學食品工程與營養科學學院的教授仇學農解釋,「仿生食品」是新名詞,指以人工原料製成「高像真度」食品,如帶蝦味、蟹味的蝦丸及蟹柳,沒有安全問題,但成本、口感及營養都相距甚遠。西安市質監局直言,內地沒有為海鮮丸設立國家標準,生產商從加工及用料方面,都沒有具體規範。所以蝦丸、蟹柳是否名不副實,並無法例追究。

媒體發現,其實國家曾在八八年發布過關於魚丸的檢查標準,但該標準早已過期。因此早前亦有山西商家爆料,市售魚蛋的魚肉比例,部分少於十分之一,含魚多少全憑商家良心多寡而定,部分業者靠加入俗稱「海鮮精」調味劑,令魚蛋增添鮮味,當局亦無可奈何。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