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魚銳減 小魚百年倍增

加拿大研究顯示,經濟增長迅速的中國成為最大漁產消耗國,對海洋生態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石斑、吞拿魚等大型魚類銳減,打亂大魚吃小魚的海洋食物鏈。沒有了大魚威脅,小魚數目較百年前暴增一倍,整個地球的自然生態都受波及。

加拿大卑詩大學漁業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在華盛頓舉行的科學會議上發表報告指,大型的捕食性魚類,包括石斑、鱈魚及吞拿魚,在過去一百年全球總量減少三分之二。另一方面,沙甸魚、毛鱗魚(俗稱多春魚)及鯷魚等小型魚類,因為獵食者數目減少,總數上升一倍。領導研究的克里斯坦森教授形容,情況就如沒有了貓,老鼠就會肆虐。中心科學家沃森指出,單是○六年就有七萬億條海洋生物落入人或牲畜的口腹。由於人類的捕魚技術愈臻純熟,海洋漸變成人類的魚場,即使小魚數目上升,魚類供應總量卻未能滿足人類需求。

中國年耗魚獲逾6.9億噸

參與研究的國際食物政策研究學院研究員姆桑坦指出,人類對海鮮的需求,近年絕大部分是被中國的需求拉高,海鮮需求增長率有一半來自東亞,其中中國本身已佔了四成二。《國家地理雜誌》早前亦引述數據,指中國人口龐大,是最大漁產消耗國,每年消耗六億九千四百萬噸魚類,日本及美國緊隨其後,分別消耗逾五億及逾三億噸魚獲。

克里斯坦森及他的團隊,研究過二百個全球海洋生態模型,在一八八○年至二○○七年的數據中,抽取六萬八千項對魚類總量的估計數字,得出結論。他們指出,近年人類亦開始向小魚埋手,捕小魚食用、製魚油,或是作養殖魚的糧食。食用小魚的各種生物,如海鳥、海豚及海獅等,亦會因人類大量捕小魚而缺少糧食,繁殖力受威脅,影響自然生態。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