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紅二代」追討房產

上海「紅色資本家」後人近年相繼向當局追討父輩上繳的房產,多涉洋樓、別墅,隨着樓價飆升而愈演愈烈,所涉房產多達四千多幢,保守估計價值逾四百億。不過,由於歷史久遠、證據湮滅,加上當年業主屬於「主動貢獻」,這批「紅二代」的產權糾紛多數懸而未決,成為「高端維權戶」。

位於上海長寧區新華路三百二十九弄三十二號的英式洋房,原是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盛宣懷之子盛重頤的宅邸,但如今洋房的主人並不是盛,而是被八戶人家租住。租戶與原業主後代合住的老洋房在上海為數不少,不少洋房還被十餘戶人家「割據」,當中有四千多幢原是紅色資本家的房產。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中國決定改造私人工商業,並實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即國家對資本主義私股的「贖買」改行「定息制度」,統一規定年息五厘。生產資料由國家統一調配使用,資本家除定息外,不再以資本家身份行使職權,並在勞動中逐步改造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公私合營企業最後轉變為國企。

十多年來一直從事老洋房置換工作的徐建國指,當初上海大批積極響應國家公私合營政策的紅色資本家,將名下洋房等資產捐給國家或被收歸公有,隨後洋房被分給特困戶入住。相關洋房佔地動輒過萬呎,如今價值高昂。

後代理清產權多徒勞

如今,「紅色後代」追討方式相對文明,多利用《物權法》、《拆遷條例》等試圖理清產權,但多為徒勞。法學專家楊建順指,類似房產問題是國有化時期的歷史遺留問題,應該按照當時的國家政策來處理,不應用如今的《物權法》予以解決,因涉及的不是《物權法》,也不是行政法,而是政策。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