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
美國總統奧巴馬於挪威當地時間周四出席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儀式,奧巴馬究竟是否實至名歸可謂言人人殊,但對奧巴馬本人來說,如何將由此而起的爭議加以淡化,是難度相當的一項公關考驗,奧巴馬此際擺出一副來去匆匆、分身乏術的模樣,似乎有難言隱衷。
奧巴馬入主白宮未夠兩周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提名便告截止,由此可見,諾貝爾委員會想要表揚的並非成就,而是奧巴馬促進和平的理念和抱負,這些理想能否兌現還是未知之數,各界對奧巴馬得獎議論紛紛可以理解。亦因為奧巴馬的施政主張處處與布殊政府劃清界線,難怪「表揚奧巴馬以奚落布殊之說」不脛而走。
無論如何,客觀事實是奧巴馬當選和平獎得主未幾便宣布向阿富汗增兵三萬,如何將擴大戰事與維繫和平連結起來,是奧巴馬領獎之行無法迴避的問題。布殊曾說過,為出兵伊拉克與全球反恐之間建立連繫是其任內最艱巨工作之一,奧巴馬如何在增兵阿富汗問題上自圓其說,成為焦點所在。
領獎難免尷尬
奧巴馬當選和平獎得主在很大程度上因為他提倡無核世界,他於七月首度出訪俄羅斯,與俄國就削減核武問題簽署新協議,為全球無核化起帶頭作用。華府的如意算盤是,若美俄能趕在《第一階段裁減戰略性武器條約》本月五日到期前通過後續條約,奧巴馬便可避開「兩手空空到奧斯陸領獎」的尷尬場面,可惜事與願違。
奧巴馬周四早上抵達奧斯陸,翌日早上便離開,逗留時間不到廿四小時,奧巴馬顯然希望將自己在奧斯陸的曝光率降至最低。問題是,不少挪威民眾認為奧巴馬不太禮貌,該國大報《自由之路》的民調顯示,五成三受訪者認為奧巴馬缺席諾貝爾音樂會不禮貌,而四成四受訪者認為奧巴馬不與挪威國王共進午餐不禮貌。
有公關專家倒認為,奧巴馬的決定是經過周詳考慮,目的是要掩蓋諾貝爾和平獎的光芒。奧巴馬行色匆匆背後,一方面反映他擔心圍繞其獲獎認受性的爭議再起;另一方面,他既要在本土推動醫改、創造就業,又要在海外推動全球減排和裁核,可謂責任重大,若然只顧沉醉於獲頒和平獎的光榮中,難免惹來更多閒言閒語。
或許有人認為,奧巴馬自感和平獎受之有愧才來去匆匆,但這也可能被解讀為「奧巴馬視和平獎為緊箍咒」的一種反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