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1/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減排大戰爭權益 中國不做冤大頭

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前夕,中國政府宣布,到二○二○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二○○五年下降四成至四成五,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並制訂相應的國內統計、監測、考核辦法。有分析指出,中國的這一承諾相當於超過二十億噸的減排總量,這不僅拋離美國承諾的同期減排一成七目標,而且還遠遠超過歐盟減排目標,引起全球關注。

中國減排態度如此積極,量化目標清晰,除了反映內部經濟結構轉型的自身利益,也有向外界展示願意發揮減排大國作用的政治考量。由於中國態度鮮明、厚禮相送,以及中美兩國同時公布減排目標,使得哥本哈根峰會達成全球減排協議的可能性大增。但有內地學者擔憂中國將為此付出的沉重代價,不亞於簽訂另一個《馬關條約》。

中國減排出手豪氣,但要如期達標,以目前的經濟結構而言決非易事。受制於減排協定,中國未來煤炭、石油、電力、鋼鐵和建材等傳統高耗能產業將面臨大幅度萎縮,不可避免拉慢經濟發展速度。另外在現有能源中,天然氣最清潔,燒煤排碳最多,而煤恰恰佔中國能源比例七成以上,這對於國計民生之影響不可謂不大。

以電力為例,目前中國人均電耗不及韓國三成,如用煤炭發電追上韓國水平,排碳量至少要增七十億噸。中國簽訂減排協定後,超限額的新建火力發電裝機容量必須在國際市場購買排放權,否則不能投產經營,預計僅此一項,中國每年必須繳納五千億歐元排放費,這還不包括汽車用油排放費,而所有巨額排放費最終只能轉移到消費者頭上。

反對歧視 寸權必爭

世界本來是叢林社會,並無國際公理可言,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和溫室氣體排放國,減排出手這麼小器,而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憑甚麼要比發達國家承擔更多減排責任?當局要在哥本哈根峰會上為中國人討回公道,寸土不讓,寸權必爭,以消除民眾的疑惑。事實上,目前地球大氣中積存的二氧化碳八成為發達國家工業化過程中的「遺產」,而全球人均排碳標準欺人更甚,美國的人均可排放為十九噸,歐洲及日本的人均可排放為九噸,中國人最多只可排放五噸。

即使不看歷史,當前中國的排碳量也不過是全球兩成溫室氣體中的一部分,而且中國有十三億人口,當前人均排碳量只是發達國家的三分一至五分一,有些國家為此提出「維持現狀」的方案,主張中國人只應享有發達國家五分一的排碳權利。中國需要持續發展,需要大幅提高民眾生活水平,說甚麼也不能接受這一歧視性條款。

面對歷史遺留的不公平,中國不僅應該在談判桌上就減排條件與份額問題據理力爭,爭取更大利益,而且更應理直氣壯地向發達國家提出更多技術和資金補償要求,將國家減排損失減到最低限度。千萬不能因為急於展示減排大國形象等政治因素,死要面子活受罪,該爭而不爭,該討而不討。總之,中國可以高調表明自己減排的誠意,公布減排目標,但不能屈服於西方壓力,接受無理的要求,決不做減排冤大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