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
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和德國,近日與伊朗在日內瓦就核問題展開談判,有報道指伊朗同意讓國際原子能機構專家,檢查其在庫姆的核設施,並將低濃縮鈾運往俄羅斯,再提煉成燃油,以釋外界對其發展核武器的疑慮。但耐人尋味的是,美國總統奧巴馬似乎對此相當審慎,強調美國沒有興趣「為談判而談判」,又警告如果德黑蘭拒絕履行承諾,不會無休止地談判下去,美國已準備好向伊朗施加更大壓力。
曾擔任奧巴馬政府伊朗問題顧問的塔克雅指出,如果伊朗真的將低濃縮鈾運往國外,的確有助回應外界對核擴散的擔心。專家普遍認為,如果成事的話,將超越布殊主政八年期間促成德黑蘭作出的讓步,但事實證明,奧巴馬的審慎態度並非沒有道理。本身是核問題談判團代表的伊朗駐英國大使,日前接受美聯社訪問時,竟否認伊朗承諾將低濃縮鈾運往國外,甚至表示「未曾討論過有關問題」。
寄望伊朗出現戈爾巴喬夫
諷刺的是,這類事件已非首次發生,○七年亦曾傳出伊朗同意將濃縮鈾運往國外,但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立即高調否認,強調有關建議侵犯了伊朗主權。國際原子能機構亦曾多次批評伊朗,指其經常隱瞞核設施和活動。國際社會與伊朗在核問題上的多年交涉,可用《紐約時報》近日發表的分析文章中的一句總結︰「每當西方國家官員與伊朗談判後,以為雙方已經達成共識時,結果往往只能眼白白看着這些『共識』煙消雲散」。
有分析認為,伊朗強硬派統治集團經過今年六月總統大選後,面對愈來愈沉重的政治壓力。史丹福大學伊朗研究計劃主任米蘭尼指出,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目前正「三面受敵」,分別是不滿其管治的伊朗人民、強硬派內部權力鬥爭,以及國際社會對伊朗核問題的回應。米蘭尼相信,為免戰線拉得過長,內賈德可能在這時候對西方採取較為友好的態度。
但問題是,就算伊朗真的作出「讓步」,似乎也沒有甚麼可以保證其將一直恪守承諾。《新聞周刊》最近便認為,國際社會目前對伊朗的選項並不多,軍事打擊只能拖延伊朗發展核武的進度;加強制裁不是不可行,但前提是必須將影響盡量限制於上層統治精英(值得注意的是,反對派領袖穆薩維也反對對伊朗增強制裁)。國際社會唯一可以寄望的,似乎就只有伊朗出現「戈爾巴喬夫式」的改革派領袖,又或者伊朗的核技術只是虛張聲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