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傳媒報道,昂山淑姬透過一位關係密切的友人向外界傳達此一看法,她相信若緬甸旅遊業能繞過政府干預由私人經營,實在值得鼓勵,外來遊客或能令世人注意到緬甸人民被軍政府壓迫的苦況。昂山於○二年接受英國傳媒訪問時表示,「鼓勵人們以遊客身份前來緬甸」還未是時候,她此後一直未見在此一問題上表態。
昂山淑姬於韋布訪緬期間改變立場,原因耐人尋味。韋布本人不贊成美國制裁緬甸,理由是制裁非但作用不大,更會禍及平民百姓。韋布主張華府與緬甸軍政府直接對話,而昂山淑姬不遲不早於韋布出訪緬甸的敏感時刻「轉軚」,若說韋布的主張太過理想化,那麼昂山的意見就恰恰起到中和作用,為打破當前困局「點出」潛在缺口。
鼓勵緬甸發展旅遊業會否「助紂為虐」?不少人相信,旅遊收益令緬甸軍政府得以擴充軍力,非但令其得以進一步鞏固權力基礎,亦間接資助它做出更多侵犯人權的暴行,緬甸民運人士一直以來勸阻外國遊客到緬甸觀光,就是出於這方面的顧慮。
另一派觀點則認為,雖然軍政府牢牢地掌控着能源開發、採礦、林木業和漁農業等經濟活動,但旅遊業收益主要來自招待外來遊客,軍政府想要全面操控旅遊業有一定難度,這亦是為何與旅遊業相關的經濟活動,均由那些和軍政府沒有直接關係的私人公司負責。
或動搖軍政府壟斷地位
更重要的是,鼓勵緬甸發展旅遊業或能動搖軍政府在政治和經濟領域上的壟斷地位。經過○八年緬甸風災一役,各界赫然發現,勸阻遊客到緬甸觀光只會令軍政府坐收漁人之利。當時救援物資得以送往災區,得靠那些規模細小的旅遊公司,這些公司擁有的海外網絡和客戶群,令賑災工作事半功倍。若然運用得宜,旅遊業似乎是促使緬甸走上民主道路的重要一環。
無論如何,若美國與緬甸能逐步摸出一條改善彼此關係的門路,兩國在經濟和政治上不無進一步交流和合作的空間,這亦有助美國和東盟深化合作關係。看來,美國重返亞洲對中國進行戰略遏制之說,並非空穴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