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副不減員 換湯不換藥

掌握人事大權的中組部近期發起「減副」運動,明令各地不再為省長、縣長配備助理,減少省級政府副秘書長職數,取消縣級政府「副秘」一職,其勢頭比當年朱鎔基的機構改革還猛。但是,目光敏銳的網民很快發現,中組部沒有明言如何發落被減的「大副」、助理,冗官只是換崗而已。減副不減員,衙門難瘦身,結果還是流於形式,無法擺脫「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怪圈。

內地官場雖經多次機構改革,人浮於事頑疾如故,庸官冗員有增無減,近年流行為書記、省長配秘書長、助理等職,各等副職滿天飛。報載上海市政府有十一名副秘書長,吉林「減副」後還有十名「副秘」。上行而下效,基層單位爭相學樣,東西南北中,副職遍地檢,連中學校長、派出所長都配有助理。用坊間百姓的話來形容,中國甚麼都缺,唯獨不缺領導。

「副職」膨脹令近年機構改革成效付之東流,衙門瘦身打回原形,皇糧愈吃愈多,財政不堪負荷。國務院參事任玉嶺在今年政協大會透露,一九七九年內地在編官員約為二百八十萬人,近年吃財政飯的總人數已高達四千五百多萬人。另有數據顯示,中國的官民比例在唐朝時為一比三千九百,明朝為一比二千九百,近年的官民比例已達到一比二十六。由納稅人供養的庸官冗員,飽食終日,無所作為,吃掉大半的社會財富,誤國害民,千夫所指。

空有聲勢 未傷筋骨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副職氾濫的背後在於利益驅動。其實,在書記、省長說了算的現有領導體制下,副職的實際職權有限,最多是長官「高級秘書」而已,在公眾場合經常扮演「替身」角色,出席一些無關緊要的會議或活動。但是,副職緊貼正職,儼如第一把手的子弟兵,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且多有提拔機會,仕途看高一線。副秘書長、助理是官員攀升的必經階梯,緊緊連着高官厚祿,自然為官員爭相籠絡。因此,副職成堆不僅成為冗官藏身之處,也是高官安插親信、賣官鬻爵的腐敗黑點。

猛藥方能治痼疾。中組部啟動「減副」,減的只是官位職數、頭銜而不是官員人數,無助於裁減庸官冗員及機構精簡瘦身。被減者只消改個官銜,譬如「副省級巡視員」、「正廳級調查員」,仍可繼續為官一方,或者「轉跑道」由人大政協安排消化。欲加官職,何患無名,副秘少了,助理沒了,其他名目的職位就應運而生,一雞死,一雞鳴。

中組部高調「減副」空有聲勢,明眼人都不難明白,「減副」治表不治裏,未對現有吏制傷筋動骨,更沒有斬斷貪官賣烏紗帽的財路。與前幾次機構改革異曲同工,換湯不換藥,雖可暫時平息民眾不滿,卻難逃虎頭蛇尾的結果。誠如網民所言,中國的官永遠不會減少,大家不要有不現實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