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當局最為重視的GDP數據來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首季度GDP增速為百分之六點一,大大低於去年第四季度百分之六點八的增長率,而這個數據已是連續第七次下跌。照此態勢發展下去,當局今年「保八」的目標將岌岌可危。
其他一些關鍵數據則更不理想,進出口總額降幅驚人,失業人數大增,消費依然沒有起色,用電量降幅持續擴大,按國際標準統計的採購經理人指數持續下跌,實際使用外資數量仍在減少。
種種迹象說明,中國經濟遠不像當局所宣揚的那樣樂觀。一個最明顯例證就是用電量持續下降,說明工廠開工不足,甚至可能有更多工廠已經倒閉。除非當局弄虛作假,如果未來幾個月這些關鍵數據沒有好轉,任何斷言中國經濟已經見底的說法,都不過是自我安慰,自欺欺人。
中國經濟面臨的嚴峻形勢並不出人意料,實屬正常現象,直接原因當然是出口不振。由於中國經濟嚴重依賴出口,內需貢獻極低,而歐美國家由於當下仍在泥潭中掙扎,接連推出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措施,中國出口下降是自然不過的事情。
出口下滑 消費不足
在歐美經濟沒有好轉之前,談論出口增長無異於一廂情願的單相思。而出口沒有增長,又怎麼談得上經濟轉暖?
更為根本的原因則是,當局從去年十一月開始推出的一系列刺激經濟計劃,沒有發揮預期的作用。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首先是因為這些政策主要以增加固定資產投資為主,能夠從中受益的都是大型國有企業,而支撐中國經濟半壁江山的中小企業則只能是望洋興嘆。它們融資依然困難,市場仍在萎縮,轉暖談何容易。中小企業帶來了中國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經濟增長,吸納了中國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就業人口,中小企業的日子不好轉,中國經濟基本面難言改善。
其次是因為這些政策對調整經濟結構沒有任何用處。應當說,如今當局也明白,中國經濟再也不能僅靠出口拉動,而應轉向國內消費需求為主。但國內情況卻令人失望,一方面貧富差距愈來愈大;另一方面,老百姓收入微薄不敢消費,因為頭頂上壓着教育、住房、醫療三座大山。
有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解決辦法。而當局如今正面臨這樣的局面,對國際市場萎縮無能為力,增加固定投資的做法也已失靈,過去所依仗的招數都已用盡,如果想救經濟於下滑之中,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國內消費嚴重不足的問題,但這既不是短時間內所能見效,也不是輕易就能實現的,當局有這個勇氣和智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