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9/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每月有米派長者減壓力

新一代受西方飲食文化影響,對米飯鍾愛程度遠不及長者。事實上,在傳統的中國飲食文化中,白米不但穩佔重要席位,更是「飽肚」的首選食糧。東方日報慈善基金自九八年舉辦「粒粒顯關懷」贈米活動,過去的十一個年頭,在善長連綿不絕善款支持下,每月定期透過逾八十間長者屋及志願機構送贈逾六千包白米,讓受惠長者感受人間有愛。

「食幾多餸都係覺得肚空空,一定要食飯至飽肚!」七十五歲的歐伯自言是「飯桶」一名,每餐必須要「有米落肚」才有實實在在的飽肚感覺。

歐伯年輕時任職工廠雜工,工廠北移後便轉職看更,直至退休才改靠綜援過活。為了食得健康,歐伯一直自理三餐,鮮有外出用膳,「我好鍾意食飯,一餐最少食成碗半(飯),仲會食吓菜同魚,簡簡單單就最健康,外面食嘢好貴,又多油、多鹽,唔啱我哋啲老人家。」

「多謝善長關心」

自從每月獲贈白米後,歐伯坦言紓緩不少經濟壓力,「一包米食唔夠半個月就冇晒,好彩每月有米派,幫輕咗唔少,真係好多謝啲善長咁關心我哋啲老人家!」

七十八歲的馮金玉患有血壓高、心臟不適等毛病,每餐均會盡量「少鹽」,但與不少長者一樣,馮婆婆亦對米飯情有獨鍾,並認同「有粒米落肚至舒服」的感覺,「我最鍾意食飯,平時好少食粉麵、餅乾嗰啲雜糧,總之餐餐都要食飯。」馮婆婆靠綜援維生,每月開支需量入為出,「我做到七十五歲先退休,有得做都想繼續做,但咁老冇人請。依家每月有米派,老人家慳到幾十蚊就係幾十蚊!」

捐款編號:16333

杜伯盼資助電視機解悶

望着已拔掉的電視天線插頭,杜華渴望可以重新接駁電視機,重拾生活樂趣。「退咗休冇嘢做,好多時都係靠睇電視打發時間,依家冇得睇,啲日子真係好難過!」杜伯十多年前購置的電視機早前突然損壞,令唯一娛樂亦失去,生活變得苦悶。

現年七十四歲的杜伯,年輕時曾任職酒樓侍應及紡紗廠工人,收入尚可餬口,但難有積蓄。杜伯近年因不良於行被迫退休,需改領綜援維生,生活全仗電視節目打發,「我最鍾意睇新聞,可以知道出面發生咩事,唔使同社會脫節!」可惜,使用多年的電視機早前因失靈報銷,杜伯需靠報紙及收音機接收外界資訊,「買報紙要錢,部收音機又殘又舊,成日都沙沙聲,都係睇電視開心好多!」杜伯小小心願能否達成,有賴善長慷慨解囊捐款協助。

捐款編號:11759

■記者 莫麗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