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

「精英制」下 的板仔掙扎 陸俊彥要衝破循環

陸俊彥為「板仔的將來」而努力。 陸俊彥為「板仔的將來」而努力。
陸俊彥為「板仔的將來」而努力。
流行是一個循環。
東京奧運後,我們的鞋櫃添了一雙板鞋,踏着滑板,歪歪扭扭滑幾步,自覺年輕不少,就連政府也湊熱鬧。但要走出循環,培養專業的板仔板女,談何容易。「香港行精英制,運動員有獎才有資源。我幸運入到體院,但很多人永遠差少少;差少少,到某一刻不得不向現實低頭。」陸俊彥一語道破。在精英制下,分一些資源給不是「精英」的人,是最迫切的事。
陸俊彥的名字,於香港滑板界中幾乎無人不識,用「OG」(Original Gangster)不為過,但俊仔說,他只是一個普通板仔:「以前是,現在是,將來也是。」俊仔13歲開始踩板,當年滑板風氣盛行,樓下沙田公園、尖沙咀文化中心、灣仔稅務大樓都是英雄地,動輒有數十、過百人聚首。
重視過程多於獎牌
雙腳一蹬,木板和滾輪翻滾,用五花八門的Trick(花式)換鋪天蓋地的喝采,板仔的喜歡很純粹,卻被貼上「好嘈」、「好曳」的標籤。「我不敢說滑板沒壞孩子,但掉轉,其他運動沒飲酒、講粗口嗎?分分鐘比我們更多。」他沒好氣道。撕掉標籤,板仔重複着跌倒、爬起來的日常,堅持不比人少一茶匙。
俊仔於2010、2013年亞洲極限錦標賽奪金,2014年亞洲沙灘運動會摘下一金一銅,也參加過雅加達亞運。他聳聳肩:「我不在乎這些,難道日日揹住金牌,逢人便問:『你想看嗎?』」無關結果,比賽是認清自己的過程。「以為自己好勁,出去被人『侮辱』完,再修練過囉。」
奧運效應重拾正面形象
東京奧運新增滑板項目,俊仔無緣參加,卻切身感受到奧運效應:「香港小朋友十多歲才開始踩板,家長怕太細個踩,跌死個仔啊!但看見13歲(西矢椛)贏奧運冠軍,『好吧,5歲學差不多了。』」不少板仔當上教練,幫補生計,更重要是,滑板形象變了:「觀眾會問,哪有人戴着耳筒,邊聽歌邊比賽?成件事好Young,好正面。」
獲政府推廣「遲到好過無到」
千禧年的滑板熱潮重現,連《施政報告》都指明推廣這個「城市運動」,但付諸實行,離不開資源兩個字。說來矛盾,滑板文化源自街頭,追求自由不羈,但身在香港,當一個職業板仔,要麼獲得商業贊助,要麼走入體制。俊仔做了開荒牛,於2017年成為精英運動員,同時無數人不符合條件,被迫向現實低頭:「入體院條件是全國前三,我隊友拿『梗頸四』。他差嗎?也許只差少少運氣。運動員生涯有限,尤其小眾運動,比賽本已不多,今次不行,幾時才有下次?」
滾軸運動作為「B級」項目,級數未夠,不設教練或訓練場地,只有健身、物理治療和小量資助,但對「練Trick都要愁斷板」的板仔來說,已是奢侈。「在精英制下,分一些資源給有潛力的人,可由一塊滑板開始。否則一塊幾百元,一個月兩塊一千元,還要換轆、換鞋,樣樣靠自己很難。」對《施政報告》,俊仔「appreciate」外,沒太大反應,畢竟核心問題不變,即使改變,也長路漫漫。「遲到好過無到吧。」他笑道。
圖:林卓臻、文:許思彤
「俊仔」雖走入精英制,惟初心不變。「俊仔」雖走入精英制,惟初心不變。
「俊仔」雖走入精英制,惟初心不變。
「踩板」過程比起獎牌更為重要。「踩板」過程比起獎牌更為重要。
「踩板」過程比起獎牌更為重要。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