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俄貨館」氾濫 豈可放任不管

最近內地「俄貨館」、「俄羅斯商品館」、「中俄互貿館」、「俄羅斯國家館」遍地開花,就筆者在北京親眼所見,有的十字路口方圓200米範圍,就有四、五間俄貨館;成都一條商業街一公里內有11間。這波開店潮已蔓延到一些四、五線小縣城。
充斥假冒偽劣商品
本來,市場經濟環境,只要合規經營,賣甚麼商品是商家的自由,但俄貨館充斥大量山寨仿造、假冒偽劣商品,成了相當普遍的現象,消費者紛紛提醒「避雷」,乃至很多居住在中國的俄羅斯人看不過眼,親身打假,發現大部分根本不是俄羅斯生產,而是中國東北的產品,商品包裝的俄文說明是胡亂拼湊;極少數商品是從俄國進口,只是用來作為撐門面的幌子,但價格比俄羅斯本地貴好幾倍。
其實,稍微想想就可知道,突然冒出如此多的俄羅斯商品根本不可能。改革開放40多年,在中國有很多知名度很高的外國品牌,但可曾有一家國人記得住的俄羅斯品牌?俄國自身的經濟結構和工業體系決定了,其出口的大宗主要是能源和軍工,在輕工業方面並不具備供應全球的產能,甚至其國內供給都較為吃緊。假設俄國商品真有如此競爭力,何至於要遲至今日才異軍突起?
所以,瘋狂擴張的俄貨館,不過是一場販售民族情緒的「割韭菜」與「智商稅」。商家打着某種「政治正確」的旗號,將一些積壓過剩的低質、劣質產品改頭換面,精準收割流量。然而,面對這種明目張膽的虛假宣傳、故意誤導甚至是商業欺詐,市場監管部門卻缺乏有力舉措,聽之任之。可能也正是忌憚於「政治正確」,投鼠忌器,不敢輕舉妄動。
這種現象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其一,最直接的表現,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不論是何產地、何商品,只要違背誠信公平,都應受到監督懲治。如果對於特定旗號的經營活動網開一面,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影響市場監管的公信力和公正性。其二,在俄烏問題上,中國官方一貫的口徑是不火上澆油、不從中漁利,主張各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都應得到尊重,不公開站隊。放任「山寨」的俄貨館遍地氾濫,令國家也為此「背鍋」,在國際上外交上陷入不利的輿論境地。
其三,此舉對於中俄關係也有害無利。正如新聞所披露,不少在華俄人都出面揭露俄貨館騙局。原因很簡單,在這場冒充俄貨的營銷中,「俄羅斯」只是被利用的旗號,沒有得到任何好處,而且還對真俄貨造成負面影響。其四,俄貨館的多數商品,以「東北製造」為主,這或許短時間內消化了一部分產能,但由於是以低質傾銷為主,對於本已不景氣的東北商譽和營商環境,無疑又是一波損害。
總體來看,俄貨館的無序競爭和非理性擴張,除了個別商家賺得盆滿缽滿,卻讓消費者、市場監管部門都陷入多輸局面。這場資本鬧劇,該管管了。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