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詞有理:美國空心化
特朗普喜歡揮舞關稅大棒,既是因為個性張揚,見錢眼開,也是想迫使製造業回流,「讓美國再次偉大」。然而,這注定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貿易戰打了這麼多年,製造業不但沒有回流美國,產業空心化的趨勢反而更加明顯。美國第三產業即服務業佔GDP比重達八成,而工業僅佔一成多,這麼多年來扣除累積通脹和人口增長等因素,製造業增加值基本上是原地踏步,與同期貨物進口增幅相比,更是明顯不如。也就是說,美國相當一部分商品根本無法自己生產,嚴重依賴進口,導致貿易赤字屢創新高,製造業回流云乎哉?
早在前總統奧巴馬時代,美國政府已提出「再工業化」的計劃,一是重振製造業,二是加大基建投資,可惜一直淪為空談。到了特朗普和拜登時代,兩人也積極推動「再工業化」,口號喊得震天價響,還推出各項補貼政策,但除了強迫台積電等半導體企業到美國設廠,再也吸引不了其他大型企業。為何再工業化這麼難?答案很簡單,美國已不具備工業化的各種條件,成本、效率、技術、人力資源均已失去競爭力。
以特斯拉為例,在美國製造電動車多年,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直至上海超級工廠投產才扭轉局面,並造就老闆馬斯克躍居世界首富。最神奇的是,上海超級工廠從奠基到車輛交付,只用了不到一年時間,產能遠遠超越美國工廠,有人稱為「特斯拉速度」,其實應該是「上海速度」或「中國速度」才對,因為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做到。
反觀台積電在美國設廠,搞了幾年還沒生產出一塊晶片。又如富士康,2017年為了討好特朗普,宣布投資100億美元在美國威斯康辛州設廠,計劃生產液晶面板,特朗普還親自出席奠基禮,稱之為「世界第八大奇迹」、「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交易之一」。結果呢?多年過去了,「世界第八大奇迹」只建了兩座大樓,去年還掛牌出售,宣布不幹了。富士康老闆郭台銘承認,在美國建LCD廠「沒有意義」,這類生產線更適合留在亞洲。
是的,去工業化容易,再工業化難,強迫製造業回流不僅沒有意義,簡直就是瞎折騰。不難預料,無論特朗普增加多少關稅,都無法重振美國製造業,反而關稅成本最終只會轉嫁給美國消費者,導致物價飆升,通脹重臨,進一步削弱競爭力。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