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下風雲:悶局持續 未見出路
本港經濟悶局持續,零售業持續不振。統計處公布,去年11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臨時估計為317億元,按年大跌7.3%,連跌9個月,差過市場預期。與同年10月比較,跌幅亦有所擴大。
政府則老調重彈,指零售業主要受到消費模式轉變,以及港元匯率偏高影響,未來仍會持續影響零售業表現,擺明「戴定頭盔」,事先張揚下輪數據並不樂觀。發言人又強調,相信深圳恢復「一簽多行」後,以及政府提出各項提振舉措,將有助推動消費。深圳「一簽多行」在去年12月1日恢復,是否有港府所預期的提振作用,還須看12月的數據。然而港府也是自相矛盾,一方面認為「一簽多行」是靈丹妙藥,另一方面又預期未來銷貨價值續跌。如此這般,究竟內地旅客是救市財神,還是並非救市財神呢?
過去一年,本港經濟沒有起色,多項數據皆跌跌不休。而港府每次的說詞,都是例牌指望內地旅客打救。由前年2月中港全面通關,到去年中提高內地旅客到港澳購物的免稅額,高官每次都擺出「呢鋪有救」的姿態,但結果都是不符預期,令人大大失望。今次又想靠成功爭取深圳復辦「一簽多行」來提振經濟,恐怕也是希望愈大、失望愈大。
原因無他,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內地在疫後復常不斷進步,旅遊內容愈見豐富,購物也愈見便利,內地旅客根本毋須特地來港爆買,甚至深圳還吸走大量香港本地客。與此同時,香港租金和物價高昂,在價格上完全沒有優勢,何況內地網購大行其道,香港吸引力買少見少。高官一味說香港正值經濟轉型,叫商界自己執生,就連「18區日夜都繽紛」都愈搞愈縮,所謂的「提振舉措」,究竟是甚麼呢?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