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醫健:醫患同行:減低未來醫療負擔 發揮治未病理念

近年來政府致力推動基層醫療,在基層醫療藍圖下,希望把香港地區醫療網絡做深做闊,好讓「治未病」的理念發揮更好,長遠減少醫管局的人手及工作負擔。而牙科保健更要急起直追。多年來,政府並沒有擔起市民牙科服務,只有寥寥可數的學童牙科保健及公務員的服務。香港大部分牙醫服務提供者也是私人執業,政府亦難以監管私營牙醫的價格及服務,純粹依靠市場調節。面對和大灣區融合,大灣區醫療服務性價比提升,競爭者眾,其營運規模及監管亦不由得特區政府控制,香港牙醫頓時變得難以招架,私人醫療減價空間提升,亦是政府增加公營牙醫服務的好時機。
最近政府乘勢在下年第一季推出「青少年護齒共同治理先導計劃」,資助13歲至17歲青少年使用私人牙科機構的部分服務,政府資助額為200元,病人家長則以「共付額」方式向私人牙科機構購買服務,「共付額」必須公開透明。另外,「社區牙科支援計劃」預計明年第二季推出,名額最少4萬個。對象為有經濟困難的弱勢社群,除了牙科檢查、脫牙和止痛藥物,亦會加入補牙服務。65歲至74歲長者生活津貼的受惠人及由社工轉介的有需要人士等,政府會資助大部分費用。這正是利用私家牙醫現時騰空的勞動力以雙贏的形式及價格協助公營服務的實例。此類公私營協作既可使政府減少經常性開支及固定支出,亦可令服務提供者及受惠人士透過「用者自付」的原則,容許有限度選擇所需服務,一家便宜兩家着。
面對大融合的大趨勢,政府一面要協助提升不同業界轉型及提高競爭力,好讓香港賴以成功的企業得以保持優勢,一面又要令引入內地更多企業加入競爭,但由於兩地發牌及認證始終不同,加上租金人工等因素,成本效益未必能令兩地企業作正面交鋒,加上內地企業普遍規模較香港本地中小微企大,規模經濟令很多中小微企難以支撐,政府思維往往向有需要的人士提供補貼,但最後損失的可能是日益嚴峻的庫房收入。
政府最近加大力度推行一簽多行,立竿見影,人流多了,但零售消費能否提升仍有待觀察,政府應採取更進取策略,與各業界切實探討吸引內地人士選擇香港有優勢的如零售、高端消費、醫療、仲裁、會計等專業服務,減低兩地由於法制不同而形成不公平競爭,把香港真正吸引力和性價比提升,更顯港府功架。
病人醫護權益協會召集人 龐朝輝醫生
病人醫護權益協進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