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超常規調節 還需大力度糾偏

面對十多年來最嚴峻的經濟形勢,中央決策層首次提出:「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從政治文本的角度解讀的話,「超常規」的提法不亞於官方一再避談的「強刺激」。兩大最主要的政策工具,財政政策史上首次定調「更加積極」,貨幣政策重啟2008年「四萬億」時代的「適度寬鬆」。增加財赤、提高發債、降息降準,都成定局。
僅從經濟層面來看,當前的政策工具不可謂不多。而市場和企業的「體感」寒意,卻仍未有真切改觀,消費需求低迷,投資動能不足。樓市數據略有好轉,但基本面依舊相當疲軟。股市大起大落劇情時有發生,投資價值成色不足,投機主義繼續瀰漫。總體而論,那就是市場對經濟前景的信心仍相當匱乏,預期不明朗。雖然當前經濟下行,但中國的居民儲蓄規模其實仍高速膨脹。可以說,缺乏的不是消費能力,而是消費意願;企業也並不缺投資機會,但是沒有投資信心。前幾年一刀切關停整個教育培訓產業,對民營資本的污名化妖魔化整肅等做法,嚴重打擊了企業信心。再「野蠻」的資本,在權力面前,不過是肆意宰割的溫順羔羊。
時移世易,如今為了挽救經濟,又要重新讓民企站出來負重前行。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如果一句話就可以叫停一個行業,就算再充裕的信貸和融資,再大的蛋糕誘惑,但誰敢輕易涉足呢?資本的「野蠻生長」,遠不如權力的「野蠻濫用」危害大。
然而,對於前些年一系列簡單粗暴的監管,卻始終沒有得到有效的糾正和清算,總是遮遮掩掩,不肯正大光明地糾偏糾錯,市場對於權力的誠意,就疑慮難消。所以,很多政策從出台之初就打了折扣,難以持續。存量政策既然無法貫徹落實到位,那麼增量政策出台愈多,往往效果就邊際遞減。這是當前宏調組合拳無法發力到位的根本原因。網上熱傳這麼一句話:「如果把當前的經濟困局依舊只單純看做經濟問題的話,就注定無法徹底扭轉走勢。」經濟發展的活力,科技創新的熱情,不是幾條財政、金融政策就能激發的。它需要一個可以充分呼吸、探討、講話、討論的大環境,尊重常識,實事求是。而高度緊繃的收縮型社會裏,稍有風吹草動,便殃及池魚。
真理是愈辯愈明,一言堂絕對無法做到真正的凝聚共識。一些經濟學家的直言敢諫或許並不完全準確,大可批評駁斥以正視聽。若動輒封殺禁言,打擊的卻是大眾的信心和預期,徒增疑懼。相反,那些天天叫囂美國內亂、日本衰落的「磚家」卻大行其道,天天霸佔官媒鏡頭、版面,信口雌黃。此種怪象,無時無刻不在透支侵蝕着官方的公信力。
放開胸襟 撥亂反正
所以,若想真正穩住經濟,僅靠宏觀政策「超常規調節」是不夠的,更需要的是對大眾進行心理調適與撫慰。真正放開胸襟,撥亂反正,糾偏糾錯,是必須補上的一課,而且愈早愈好。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