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服務質素存疑 7成受訪者未曾北上求醫

組織建議成立粵港跨境醫療專責小組,加深港人對內地醫療了解。 組織建議成立粵港跨境醫療專責小組,加深港人對內地醫療了解。
組織建議成立粵港跨境醫療專責小組,加深港人對內地醫療了解。
【本報訊】隨港人北上消費或安老等因素,跨境就醫需求衍生。有研究組織昨發表的研究結果指出,有30.2%受訪者過去一年曾赴內地就醫;而約70%受訪者未曾使用內地醫療服務,當中逾半受訪者表示「對內地醫療不認識」和近35%表示「擔憂醫療質素」。就兩地醫學術語及語文差異,該組織建議兩地院校應合作建立語料庫。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的青年創研庫今年10月至11月訪問600名市民,有30.2%過去一年曾赴內地就醫,他們主要是到深圳進行牙科或身體檢查,認為內地「醫療費用較低」及「輪候時間較快」。至於未曾使用內地醫療服務的受訪者,分別有51.3%和34.8%表示「對內地醫療不認識」及「擔憂醫療質素」。而600名受訪的香港市民中,76.3%認同跨境就醫有助增加醫療選擇,並且69.5%認同有助紓緩公營醫療壓力。
至於受訪者對於兩地醫療的信心,研究指受訪者對內地醫療的信心10分中平均只得5.02分,比起對本港醫療信心的平均分7.96分低2.94分。該組織解釋是大部分受訪者表示對內地醫療不了解,有受訪者提到內地醫療費用相對便宜,但缺乏接收資訊的渠道,只靠親友口傳介紹;有個案坦言對內地醫療不甚了解,以致信心不足。
該組織指受訪者普遍對設備標準、兩地資歷認證差異、醫療事故的賠償及權責、內地醫療報告的接納程度、資訊透明度等因素感到擔憂,又指受訪者選擇醫療服務時主要考慮因素依次為輪候時間、服務質素、醫護專業及醫療費用。
倡設專責組援跨境醫療
針對上述研究結果,該組織建議當局成立「粵港跨境醫療專責小組」,設立專門的投訴渠道、制訂公共衞生應急方案,以及促進兩地醫療資訊共享及專家交流,又認為應設資訊平台,發布跨境醫療的最新政策措施及內地醫療相關服務資訊,並結合地圖及定位功能提供內地三級甲等醫院的名單和地理位置,解決港人對內地醫療的了解不足的情況。
就兩地醫學術語及語文差異,該組織建議兩地院校應合作建立語料庫,整合兩地的醫學術語,並同步提升「醫健通」功能,讓上傳的跨境醫療報告能應用語言支援,同時亦建議加快優化長者醫療券計劃,逐步覆蓋更多服務試點,以回應香港長者的殷切需求。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