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春節申遺成功 思考非遺發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在巴拉圭召開,決定將「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也因此,中國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共有44項。從聯合國層次、國家層次到地方層次都設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春節及今次多項新增聯合國非遺項目,都顯示出非遺可以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指出,「在中國,春節標誌着新年的開始,以傳統曆法正月初一為歲首。春節前後,人們開展一系列社會實踐,辭舊迎新,祈福納祥,歡慶家庭團圓,促進社區和睦,這一慶祝過程俗稱『過年』。除參加公共慶典外,人們祭祀天地和祖先,並向長輩、親友及鄰里拜年,表達美好祝願。該遺產項目為中國民眾提供了認同感和持續感」。而今年一同成功入選的其他國家的新增「申遺」項目,還包括葡萄牙馬術;韓國製醬相關的知識、信仰與實踐;泰國冬陰功湯等。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指出,「非遺」是「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香港本地非遺名錄507項,而被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2項。
香港花錢當冤大頭
筆者看了一次香港非遺名錄,發現名錄中的項目從地域性而言,現時整個新界西相關的項目中,以元朗區最為積極,屯門陶氏、三個天后誕活動及青山灣水陸居民盂蘭勝會等也有多個項目;荃葵青比較分散,但個別項目有獨特性。筆者認為政府對部分本地非遺如何保育並不明確,一些生產技藝如中式服裝製作技藝(香港中式長衫製作技藝)、基圍操作技藝、蠔養殖技藝、稻米種植技藝、鹽曬製技藝、蜂蜜製作技藝等,這些都不應只是在室內博物館靜態模型展示就算保育,更重要的是令技藝項目能夠產品化、服務化,才可持續地傳承下去,當中需要從培養市場、製造需求入手。但過去文體旅局沉迷盛事活動,惟那些活動沒有幫助香港建立品牌,沒有可持續性,也沒有深度,結果往往花大錢當冤大頭。
國務院日前宣布任命香港特區政府新的文體旅局和運流局局長,筆者期望新任文體旅局局長能更善用本地非遺項目和其他民間特色文化活動,結合發展;同時發掘社會中有潛力但不一定歷史久遠的文化項目納入非遺,例如新加坡成功將「小販文化:多元文化城市背景下的社區餐飲習俗」納入聯合國非遺,筆者認為這是值得參考的發展方向。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