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醫健:藥到病除:談新生兒呼吸窘迫症候群成因與療法

當胎兒在母親的肚子裏,羊水浸泡着胎兒,胎兒只靠臍帶和胎盤吸收母體的氧氣。嬰兒出生後,隨着第一下啼哭聲,嬰兒的氣道被打開,自此學懂呼吸。但若嬰兒出生時肺部未完全成熟,肺部就會容易在呼吸時塌陷,患上新生兒呼吸窘迫症候群。
新生兒呼吸窘迫症候群是早產兒常見的疾病,通常出現在28周前出生的嬰兒身上,主要是因為肺部並未製造足夠的表面活性物質(surfactant),令肺泡未能完全擴張並且在呼吸時塌陷。患者主要出現呼吸困難、氣促、甚至發紫等症狀。醫生會使用人工插管輸送氧氣給患者,嚴重的甚至會使用呼吸機幫助患者呼吸。另外,醫生會利用呼吸管把人工表面活性物質運送到嬰兒的肺部,再不時把嬰兒轉換睡姿,以確保表面活性物質能均勻地分布在嬰兒的肺裏。若母親在34周前已有早產迹象,醫生亦可為母親注射類固醇針(俗稱強肺針),以促進嬰兒肺部的發展和表面活性物質的製造,減少新生兒患上呼吸窘迫症候群的風險。
呼吸窘迫症候群的症狀一般在嬰兒出生後的一星期內消失,若病情持續,可能會引發其他併發症,例如支氣管肺發育不良(BPD),因此早產兒出生後會住在加護病房中,醫生會密切監測着嬰兒的呼吸狀況、血氧濃度等,並隨時調整治療方案。醫生亦會利用胸部X光影像觀察嬰兒的肺部狀況來確定呼吸窘迫症候群的診斷,並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呼吸困難的原因。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藥物教育資源中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