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男士苦誰願知 爭平等十五載

11月11日你會想到甚麼?上某寶買買買?15年前即2009年的11月11日,是立法會首次就男士問題作動議辯論。筆者早前與應該是香港首個男士團體的負責人,討論香港男士過去15年面對的問題的改變。過去社會往往將男士看作強者、所謂的既得利益者,甚至被假定是施暴者。但事實上,男士之苦正因為這種性別定型的想法而一直被忽略,更有不少男士因此無辜受冤。
香港沒有相關政策
15年前的辯論議案題目為「要求政府提供香港男士支援服務」,議案指出,隨着香港經濟結構轉型和家庭觀念改變,本港男士與婦女同樣面對困難,然而本港卻沒有男士政策,社會服務未能適應男士需求,就此促請政府:一、研究制訂男士政策;二、成立男士事務委員會;三、正視男士就業困難問題,強化男士再培訓服務;四、全方位支援離婚男士;五、設立男性專科診所;六、鼓勵男士求助;七、關注中年男士自殺問題;八、改善離婚男士探視或共同管養子女的權利落實;九、加強支援父親在面對管教子女、平衡職業及生活壓力;十、推動深入研究教育制度改革令兩性升學平等機會。
15年來最成功的是推動設立男士侍產假制度,但團體指政府一直未有男士政策,而家庭議會與各相關的事務委員會的男士工作,多年來都不為人所知。此外,社會對兩性的雙重標準更浮面,以香港先生為例,如果社會不接受用色迷迷的目光和態度選香港小姐,那為甚麼可以接受此等目光和態度選香港先生?
而在西方「白左」的「政治正確」下「雙標」橫行,男性更變成一種「原罪」,像「#MeToo」造成不少「無辜男」被誣衊性騷擾,男士被性騷擾問題被忽略,性騷擾「武器化」問題亦被忽略,男士在申訴渠道中也是弱勢。幸好近年社會對男性不合理標籤問題是有反省的,政府廣告中性別定型問題也有改善,特別是對男性角色負面人設明顯減少。
早前一心理健康團體聯同馬會合作的一項男士專題計劃,進行了一個調查,在1,698名受訪男士中,有14%可被定義為中度精神健康風險人士,10%屬高風險,在這24%受訪者中,超過五成為35至54歲;而男士最常見的三大壓力來源為工作、經濟及人際關係。一些長期針對防止自殺的服務機構也指出,在自殺個案中,男士比率偏高,但主動求助偏低。男士團體認為,男士情緒問題在過去十多年受到更多的關注,雖然實際改善仍然有限,但從無資源變成有資源、有計劃去做男士專題,已是相當重要的一步。
在筆者和議會同事及一批關注家庭教育的朋友推動下,民青局最近推出第一期家庭教育推廣計劃申請。家庭教育是父母的共同責任,男士團體期望這個資助計劃能回應15年前議案中有關加強支援父親在面對管教子女的部分,也讓更多新手以至老手父母更了解如何正確與子女相處,凝聚家庭關係。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