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商界求變官僚阻 發展僵化築高牆

香港經濟發展陷入瓶頸,各行各業死翹翹,面對此情此景,連京官都急了。早前南下耳提面命,促商界「主動識變應變求變」。類似說詞大家已不陌生,港官同樣日講夜講。其實,商界從來都是觸覺最靈敏的動物,若然有利可圖,不用提醒也會自動執生。問題是,港官是否同樣「識變應變求變」,還是一貫的因循守舊,官僚僵化,為經濟發展築起小院高牆?
多證合一 事在人為
就在京官語重心長向商界講起大道理不久之後,中央隨即「送禮」,以深圳灣口岸及珠海市拱北口岸作為試點,實行免證通關。此舉大大便利兩地人民往來,節省通關時間,提高通關效率,絕對是德政,也跟東方傳媒機構倡議多時的「多證合一」不謀而合。
隨着中港兩地往來日趨頻繁,內地創新科技又日趨成熟,不僅免證通關可行,多證合一同樣可行。以現時內地的創科水平,要將香港身份證、回鄉證甚至護照合而為一,在技術上絕對做得到。若「一張證搞掂」,便可避免因為忘記攜帶證件,或遺失證件而無法出入境,也可節省補領的成本和時間。除了身份證和回鄉證可合而為一,有議員甚至建議將中港車牌一同加入在同一張證件內,甚至乎可以進一步實施全面電子化,即是將所有證件儲存在手機App。事實上,內地電子支付系統已極具規模,銀行戶口往來、日常消費、搭車購票、買演唱會飛等等,完全可以用手機完成,非常便利。若將同樣技術應用在多證合一之上,便可大大提升中港融合的速度,絕對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有指內地正研究多證合一的可行性,但港府是否有同樣意願,以及是否有同樣高效的執行力,實在令人懷疑。撇開多證合一不談,就說連京官都顯得憂心忡忡的香港經濟發展問題。在一片「求變」聲中,港官究竟是真的有求變和改革決心,還是鸚鵡學舌敷衍上意,從提出多時的活化工廈龜行蝸步,重重設限,已可見一斑。
根據2021年規劃署研究報告,目前全港工廈數目超過1,300幢,提供逾7.6萬個工廈單位。惟大家都知,香港早就沒有工業可言,與其丟空單位,不少業主將單位改裝出租,改為辦公室、食肆、派對房、餅房、Band房等等,有些甚至改為劏房,然而這又涉及消防隱患和違法等問題。面對香港對土地需求有增無減,2010年港府推出活化工廈計劃,聲稱推出措施便利整幢工廈改裝或重建。時至今日,新一份《施政報告》又提出延長活化工廈多項措施至2027年底,既放寬地積比率,又免收豁免書費用,擺出積極有為狀。很可惜,實情只是裝腔作勢,關卡處處,以致多年下來一事無成。
活化工廈 關卡重重
這樣說絕非無的放矢。自活化工廈計劃推出至今,獲批個案寥寥可數,更多的個案是不獲批准而主動撤回申請,嚴重窒礙社區更新和發展。商界和業主均反映,向政府申請重建工廈必須「過五關、斬六將」,單是搞水電、防火、建築結構,已需要經過多個不同部門審批,曠日持久,廢時失事。
有議員批評,地政總署批出豁免書時間過長,北區有個案需時長達5年,不僅打亂重建計劃,成本更隨時日飆升。實際上,截至2024年6月底,城規會僅批准71宗因重建工廈而放寬地積比率的申請,地政總署亦只處理了154宗個案,當中不少個案仍未獲批。相對全港過千幢工廈急需拆牆鬆綁,如此龜速審批,手續繁多,只會令業主卻步。
東方傳媒機構一直急民所急,真正為社會向前發展出謀獻策。試想想,如果當局可以整合「一條龍」處理活化工廈申請,由城規會、地政總署、屋宇署、消防處等部門,共同成立專門處理的部門,讓業主「一次過搞掂」申請,便可大大地提升效率,真正推動社會向前,落實京官要求的「識變應變求變」。
眾所周知,香港經濟之所以暮氣沉沉,消費市道之所以沉疴不起,最主要原因是租金成本過高,小商戶難以生存。要是工廈提速活化,能夠提供大量單位,租金必然降低,減輕營運成本,創業者及商戶便可以運用更多資金投入去新產業發展。
再講,香港並非沒有商機,商界也並非一成不變,例如近年愈來愈多內地優才獲批來港就業,以及內地學生來港升學,需要更多居住宿位。若能將工廈改裝成宿舍,便可在短時間內增加供應。又如香港欠缺文娛活動場地,隨着內地興起沉浸式文娛體驗,若能釋出工廈從事這類活動,對促進旅遊業亦有正面幫助。商界有興趣,只是港府是否肯行方便?
由此可見,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奈何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不管社會各界如何出謀獻策,如何好言相勸,港產官僚就是踢一踢也不想動一動,至今仍是抱着不做不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鐘的心態度日。簡單如為啟德郵輪碼頭提供接駁交通,講了逾十年依然天殘地缺,每次郵輪到訪,必然引起一次混亂。一節見則百節知,港官一味胡混度日,整個社會難以向前,所謂「識變應變求變」,真不知從何談起!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