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中國投資

中國的經濟競爭力,在持續的實體經濟投資支持下,日益提升。中國的製造業佔全球大比例,美國及西方,包括日本、南韓沒法取代,反倒節節後退。今年中國出口大增,外貿順差擴大,正反映這樣的趨勢。
歐美的再工業化還只在口號階段,實際推行面對各種困難,資金、技術、人才都不易組織,且海外市場正為中國企業和中國產品佔據,歐美要後來趕上機會不大。中國競爭力表現在高的性價比和不斷的創新和投資,自從捨棄美式金融化替代工業化的戰略,步伐更加快,與歐美距離更大。即使歐美可在個別行業產品領先,整體製造業是沒法與中國競爭,行業之間的協同和規模效益仍是不可與中國比較。例如對晶片的競爭,中國可以有範式的轉移,用不同的技術、工藝突破歐美的封鎖,而絕大多數的製造業並不依賴高尖技術。歐美日缺乏生產力,成本又高,只能坐視中國工業產品出口的不斷擴張。
但相對今後中國出口的擴張,中國堅持工業化的擴張發展,需要更大的市場承載。國內市場已飽和,所以內捲嚴重,繼續擴張,只能出口,同時擴大進口替代,減少進口。後者帶來龐大外貿順差,但內地消費趨於理性化,擴張範疇有限,出口便是主力。由於歐美必然打擊中國出口,中國只能繞道出口歐美,或是以「全球南方」為出口擴張的主要目標,兩者都需要中國加強交通運輸的海外基建,以方便中國的出口和轉口。過往二、三十年,中國在這方面的基建不少,但不足夠,例如中歐班列開始分流海運和拓展新的生產源與市場,俄羅斯泛西伯利亞鐵路的運力已超載,哈薩克斯坦的中哈關口基建亦已應付不了,貨運堵車嚴重。中亞的通道,如中吉烏鐵路,還有待興建,整個中部走廊還是基建不足,交通不便,成本高昂。而埃及至北非的鐵路待建,非洲的鐵路系統有待更新和連接。基建問題,既阻礙這些地區的發展以形成新的購買力和新的市場,也使中國產品的出口運輸受到抑制,即使潛在需求巨大,運輸不到也難實現。
中國的出口製造業在加強投資,不斷改善提升,形成出口的推動力,但亦需要海外基建提升。當地經濟發展,構成對中國出口的拉動力。故此,在外貿順差巨大之時,中國應加大對外基建投資的資助,保持出口的推動與拉動力互相配合,構築良性循環。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