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抑鬱指數4年增逾3成 微笑掩飾情緒惹關注

【本報訊】有關注精神健康組織在今年初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受訪者抑鬱指數是自2012年調查以來最高,估計需要接受專業治療及輔導的受訪者佔比達11.1%,較上一次2020年調查增逾三成。有醫生關注「微笑抑鬱症」,即以微笑掩飾內心抑鬱情緒,並探討抑鬱症藥物及非藥物治療發展,呼籲公眾積極參與精神健康推廣,放下歧視和偏見。
可依藥物及非藥物治療
新加坡精神科醫生李清表示,「微笑抑鬱症」患者多數是完美主義者,對他人評價十分敏感,往往不願讓身邊人擔心,於是表面上維持快樂外表,但實際上內心卻承受着巨大痛苦,病徵包括極度疲倦和失眠,並會出現原因不明的身體不適,及早識別這些隱藏症狀,並尋求專業幫助十分重要。
隨着醫療技術進步,抑鬱症藥物亦一直不斷發展。本港精神專科醫生張逸和解釋,現時大部分抗抑鬱藥物均以「單胺理論」為基礎,通過調整大腦內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等神經傳遞物質,幫助改善情緒,包括三環類抗抑鬱藥(TCA)、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SNRI)等,而近年則出現針對大腦內谷氨酸系統的創新療法,能夠更快緩解抑鬱症狀,針對頑固性或嚴重抑鬱症。相關新藥已於去年年中被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的專用藥物,當局早前表示,去年度已有公營系統病人獲處方該藥。
冀大眾放下歧視及偏見
除了藥物,抑鬱症亦有非藥物治療,例如認知行為療法(CBT)、人際關係療法 (IPT)及心理分析法(PAT)等心理治療,以及傳統腦電盪(ECT)及新興腦磁激療法等。本港精神專科醫生傅子健強調,抑鬱症是多樣性的腦部病變,現代科學對大腦功能的認知,為患者帶來更多、更有效的治療選擇,期望社會大眾放下歧視和偏見,讓潛在患者可以走出陰霾,及早求醫。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