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學生多做運動 學校家庭為本

人人都知多做運動好處多,對發育中的兒童及青少年尤其重要,世衞建議5至17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應平均每天累計最少60分鐘中等至劇烈強度的體能活動(簡稱MVPA60),奈何香港學童運動參與時數與次數不足,八成學童都未達標。疫情後,肥胖及超重率上升至近三成,雖然復常已近兩年,情況未見扭轉,從前的青少年在運動場揮灑汗水,今天大多成為低頭族,情況令人擔心。
透過體育課發掘興趣
教育局日前公布,體育科將於2026/27學年起納入小學升中呈分試,以鼓勵學生做運動,用考試機制來鼓勵做運動。筆者對新政策原則上支持,至少說明當局對體育作為學校八個學習領域及五種基要學習經歷的重視,考核比例與音樂及視藝睇齊,但要真正做出成效,還看實際執行細節。
有人擔心這會否對體質較弱的學生造成不公?會否令運動成為應試文化的一部分?首先必須強調,體育應是快樂和健康,考核不是重點。要鼓勵學童參與運動,先要令他們感受到運動帶來快樂和成功感,要重視不同人體質和天分的差異,神經反應快適合球類運動,心肺功能好適合游泳或長跑,肌肉爆發力強適合田徑。除了一般體適能訓練,學校要盡量給同學不同體育項目的嘗試,基本的體育課就是用來發掘他們的興趣,然後按照他們的興趣和特長進行訓練,在呈分試中體育技能的考核中,應讓同學們自選本身有興趣的強項,透過興趣和天分激發學生對體育的興趣。當然,對於有特殊的情況(例如有長期、嚴重疾病或康復中,而不適合特定運動的),筆者認為教育局需訂出明確且適當的指引和標準。
校園體育文化的建構是成功的關鍵,學生最受朋輩影響,同學們從小就在充滿體育氣氛的校園成長,自然就會愛上運動。教育局於2021/22學年啟動「躍動校園 活力人生」計劃,向每所公營學校及直資學校發放15萬元一筆過津貼,營造更理想的校園體育氛圍和MVPA60的目標。除了資源,筆者建議要加強老師的培訓,提升教師對體育評估的水平,評估不是要增加對學生的壓力,而是更精準地進行教學,也培養學生勇於接受挑戰的心理素質,適應不同水平學生的需要。筆者一直十分支持由退役運動員擔任的學校體育推廣主任計劃,精英運動員的經驗對推動體育是無價寶,也減輕老師在統籌體育活動的工作壓力,建議將之列為常額編制。
最後,鼓勵學生多做運動,家長要以身作則。筆者作為家長,參與運動已成為三代維繫感情的最佳方法,運動激發「快樂激素」多巴胺,親子一同參與運動不但健康,更可共享愉快時光,互相鼓勵,建構正向價值觀,參與體育不一定要追求勝利,從中可學習堅毅和面對壓力挑戰。親子一起做運動,也是家長保持活力健康的動力,從年幼時帶着跑,到子女長大了我們追着跑,各位家長們,共勉之。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