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中國優勝

諾貝爾經濟學獎今年頒給有關制度優劣研究的學者,再不是數理化的經濟因素的量化比較,或金融經濟的價格變動分析,回復到經濟學原來的任務,探究一個社會經濟發展的成功之道,總該是經濟學創立時的初心或本心。
可惜的是,挪威的諾貝爾獎從開始便帶有政治性,理工生物科的還可有一定的科學性、政治中立性,經濟科卻特別有濃厚的政治傾向。今次獲獎的美國學者都是推崇歐美資本主義制度,缺乏對非英美西歐以外國家的認識、研究,了解不到非西方國家非西方發展模式的優點和作用,失諸於無知、政治上的偏頗。
當前檢驗經濟制度對經濟增長關係的最佳例子是中國。中國制度不同於西方或西方學者推崇的理想制度,中國也取得近世代最佳的經濟增長成就。前此的德國、蘇聯、日本經濟或可說它們最終衰落,但中國的經驗如日中天,難以否定。即使不必替代西方的理想模式,也足以成可相比較的選擇。可惜,囿於政治,西方主流大多執着中國危機、中國崩潰的負面推測,缺乏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客觀分析。對中國的不斷經濟擴張,視而不見,或據之歪曲來推斷中國經濟的沒落,這是西方經濟學和西方社會的悲哀。
剛公布的中國經濟今年第3季表現,GDP增速從年初的5.3%降至4.6%。全年平均應當有4%以上增速。在國際大國中,除了個別新興大國基數低增長更快外,中國仍居於前列,勝於受戰爭經濟刺激的美國,更不用說與衰敗的歐盟、日本相比。
中國經濟增長事實上面對困難,一是房地產泡沫穿破後,經濟要作出補償;二是人口紅利失去;三是消費轉型。房地產泡沫帶來的財富效應遽失,消費轉歸理性。而網絡化使實體消費萎縮。但1至9月零售網購佔總消費已達25.7%,增長7.9%,總體消費增3.2%。實際增長主要來自效率與成本均優的網購,難免對實體經濟有所打擊,3個因素都在迫使經濟增長下降。不過,中國政府生產性投資旺盛,生產力過剩,卻形成強大的出口競爭力,外貿順差增加。今年3個季度的淨出口便推動了1.1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可見投資、生產、出口遠遠抵銷上述消極因素。
中國應對內外結構困難是採擴張和轉型升級之策,成效明顯。中國的體制與運作效率正證明其發展模式之優。面對結構困難猶可增長,克服困難後形勢將更佳。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