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輸入外勞勿太濫 本地飯碗須平衡

本港人口老化,移民潮又加劇勞動力流失,急需新血補充。現屆政府上台以來,言必稱「搶人才」,除了引入高才,亦不吝輸入外勞,但有利必有弊,本地工人面對外勞頂爛市、搶飯碗,苦不堪言。《施政報告》繼續倡議輸入外勞,計劃短期內輸入1萬名技工。1萬人絕非小數目,當局必須小心平衡本地及外地勞工市場,否則隨時弄巧成拙,引發民怨。
高官表示,本港未來欠缺18萬人才和人力,包括6萬名技術人員,例如維修技工。當局計劃輸入1萬名技工,其餘5萬留予港人,保障本地勞工就業。同時強調輸入的技工必須領有牌照,來港後只能從事本身的行業,當局希望揀選到年輕人,令勞動人口較年輕化,他們亦更願意留港發展。
無可否認,目前本地技工普遍年紀較大,而且以今時今日的社會環境,亦難以吸引嬌生慣養的年輕人從事體力活,這類技術工種的確欠缺新人入行,輸入外勞無可厚非。但1萬人是否適當數字,實在值得商榷。現時獲批來港工作的外勞約2萬多人,輸入最多的職業為護理員,其次是侍應生,第三位是售貨員。換言之,整個外勞計劃都僅是輸入2萬餘人,若單是技工外勞已達1萬人,肯定會衝擊本地勞工市場。
一節見則百節知。早前本報已有報道,以「運輸業輸入勞工計劃──公共小巴/客車」為例,配額上限為1,700個,因為內地司機有薪酬及年齡方面的優勢,結果直接令本地旅巴司機被淘汰,即使不是冇工開,薪金也被削減。同樣情況亦出現在機場的工作崗位,有工會指出,機場至今已輸入5,800多名外勞,導致本地工人薪水更加微薄,最低工資只有1.3萬元,惟機場上班的交通膳食開支每日逾百元,入不敷支,許多本地工人只能無奈轉行。
誠然,一代新人勝舊人,長江後浪推前浪,這是必然定律。當外勞「又平又靚」,本地勞工競爭力大減,被搶去飯碗是必然結果,但理論是一回事,現實又是另一回事。本港人口老化,勞工平均年齡較高,這些人一旦失業,必然埋下社會不穩的隱患,亦會增加政府社福綜援等開支。再講,輸入外勞亦因為政府監管不力而衍生極多亂象,例如有建造業外勞被「管理公司」壓榨剝削,剋扣工資,甚至有汗出無糧出,早前便有外勞拉大隊到地盤抗議。若然新輸入的內地技工也要透過管理公司聘請,同樣亂象肯定又會上演。港府不能一味輸入外勞而不理其他後果,否則只會令香港聲譽受損,淪為剝削天堂。
至於港府寄以厚望的輸入高端人才,則繼續自賣自誇,聲稱收到逾38萬宗申請,逾16萬人才連同家人抵港,超額完成每年輸入3.5萬名人才的關鍵績效指標。又強調「高才通」批出許可的8萬人當中,有約2萬人年收入逾250萬元,為本港經濟帶來巨大貢獻。惟早前亦有調查顯示,逾兩成受訪高才來港後沒有工作,部分人才來港後住在深圳。港府一味報喜不報憂,恐怕難以真實掌握勞動市場情況。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