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經濟平衡

中國經濟首先要維持相對的平衡,保證經濟增長。二者看似協調,實際上可能會產生矛盾,主要是經濟增長是短期性質抑或是長期可持續。後者要求比較長時期的相對平衡,不讓一時的失衡轉化為結構性質。若不停地以失衡來應對失衡,掩蓋矛盾,或會演變成失控的結構危機。
相對平衡指的是市場供求,包括外貿和財政金融各個方面。一時的經濟增長可以依賴財政、金融、外貿與生產的赤字推動。但掩蓋失衡只是動用積累,製造實質和預期的新供應投入,或挪用體制外和別國的資源來增加投入,最後總是要償還透支的部分。償還過程艱辛,會觸動損害一些利益,強制之下容易引發政治的問題,衝擊經濟,破壞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
中國近年的經濟成功,是動用了積累的資源(人口紅利)與歷年的投資,也包括對本地資源的過度利用;後者表現在環保欠帳。但成功的另一部分是出口擴大,外貿盈餘,可同時也存在各種形式的資金外流。外貿順差可用以抵銷過度開發與過度消費,用額外的投資來作補償,但外貿順差未必長久。少了本地資源和消費過度發展製造的增長動力,中國經濟的增長與發展便面臨挑戰。
新質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是否足可填補增長缺口呢?一如新質生產力,科研發展有一個轉化為實際經濟作用的過程,但不是任何科研的投入、發明都可以成功和完全轉化。尤其是國防科研主導的話,發展服務於戰爭,可一時刺激經濟,但戰爭把資源浪費,反倒擠佔了民生經濟的發展。
中國經濟放緩的另一效果,是難以依靠增量擴張來消滅存量的分配不均。政府要用更多資源解決社會不公,以避免社會與政治矛盾,經濟發展的戰略便大不同於高增長的粗放。與此同時,高增長時的浪費,包括房地產、城建,形成當前債務、維修的負擔,也不能繼續擴大投入,阻礙地方經濟的持續發展。政府增加財政資源來救市則擴大浪費,不救則經濟會蛻變為危機,政治影響惡劣、社會不穩。政府救市救地方經濟的資源投入會增大了財政金融的失衡,處理不好,後遺症嚴重,變成飲鴆止渴。
中國不能學美國等的債務經濟和金融泡沫發展戰略。國內經濟也要保持足夠的增長,科技發展可能遠水救不了近火,外貿因此會是關鍵的因素,但要有所創新。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