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通行淪易甩轆 智慧城市冇米粥
隨着中國成為世界創科強國,港府這些年亦鸚鵡學舌,揚言急起直追,勢將香港變身智慧城市。講了多年的不停車繳費系統「易通行」,去年5月起終於分階段實施,至今已超過一年,但「甩轆」事件依然無日無之。《東呼即應》接獲車主投訴,指新車落地還未揸過出街,竟然兩次收到「易通行」的隧道收費通知,即使投訴甚至報案一樣維持原判,簡直豈有此理。
該名車主擁有電單車和私家車,其電單車新買還未駕駛上街,卻在去年12月底首次接獲「易通行」發出的短訊通知,指其電單車使用過隧道需要繳款,他隨即致電熱線查詢,職員表示可能是偵測錯誤,着他不用理會。如是者到了今年3月,車主又接獲「易通行」繳費短訊,又指其電單車使用隧道。他以為又是偵測錯誤沒有理會,詎料到了8月,輪到其私家車「中招」,被指過了隧道而需繳費。車主遂致電熱線一併查詢及投訴,促職員翻查閉路電視。職員初時要求車主先報案,車主照辦,提供報案編號後,以為有關方面會查個究竟,結果卻是失望。客服表示,調查已經完結,閉路電視錄影只保留90日,因此沒有紀錄,堅持要車主繳費。
正如法律界人士指出,事件既然有疑點和爭議,車主又已報案,當局無理由不保留有關紀錄直至事件完結,萬一涉及車輛被盜屬刑事,日後可能需要上法庭,認為現時處理並不恰當。事實上,「易通行」的收費投訴可謂不絕如縷,截至今年2月,即實施首10個月內,運輸署共收到逾兩萬宗與隧道費相關的查詢或投訴,平均每日約68宗,佔整體使用「易通行」的每日平均車流量,約41萬架次的0.017%。
別看0.017%只是小數目,過去使用多年的「快易通」電子道路收費系統,準確度可是達到百分百,在這個層面來說,現時的繳費系統較前還要落後。更不必說,內地的技術已做到單憑車牌號碼,已足以識別往來車輛,做到精準收費,沒有失誤,根本不需要像香港「易通行」那樣,要車主將繳費貼貼於車輛擋風玻璃上,事後還要不斷鬧出難以辨識、胡亂收費的爭拗,堪稱低能。
每有同類投訴,運輸署言必稱不涉系統問題,反指是車主張貼繳費貼時出錯,或車輛的車牌號碼不清晰未能辨識,改用人手核對偶有出錯。今次《東呼即應》向署方查詢,結果又是獲同一套說詞回覆,只是署方承認熱線員工未有正確回應,服務商已安排取消收費,擺明跌落地揦番拃沙。
說來已見怪不怪,由「康體通」到「電子選民登記冊」再到「監考易」,當局每推出一次所謂的創科系統,便多一次冧機死機醜聞。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冧機已成常態,不冧機才是新聞。一節見則百節知,早前公布的全球智慧城市指數報告顯示,香港排名由去年的第19位滑落至第20位,落後於新加坡、台北及上海,正是港府對創科一知半解、推動不力的明證。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