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改變思維策略 應對極端天氣

最近全球各地災難頻仍,有的是人禍,包括戰爭和恐襲,也有不少為天災,同樣導致生靈塗炭,經濟民生大受影響。其中尼泊爾特大暴雨引發的洪水和山泥傾瀉,造成最少200人死亡,至今仍有大量民眾失蹤、失聯及斷水斷糧。泰國多地亦出現百年一遇的水災,清邁的水深高至頭頂,就連大象都浸死,對當地賴以維生的旅遊業造成沉重打擊。
尼泊爾及泰國,都是經濟及基建發展相對落後的國家。在地球的另一邊,自詡在經濟、軍事及科技都領導全球的美國,早前亦因颶風海倫妮吹襲而奪去200多條人命,大量災民斷水斷電,流離失所,經濟損失數以百億美元計,救災及復原工作相當緩慢,形同一些第三世界國家。
事件反映氣候變化的禍害無分國界,也不分貧富。美國政府近年為了短視的商業和選票利益,對引進新能源汽車等節能減排措施大開倒車,不但自食其果,還會累己累人。美國民眾亦批評政府未有從當年的卡特里娜風災吸取教訓,有效提升防災基建和救災能力,領導人在颶風殺到時只顧為選舉籌款拉票,認為今次並非單純的天災,亦有人禍成分。
香港位處亞熱帶地區,每年都面對颱風及暴雨,過去曾造成不少死傷和經濟損失。近年先後襲港的「天鴿」、「山竹」及多場特大暴雨,威力更為驚人,但造成的傷亡及破壞,相對過往及鄰近地區都較小。原因是本港的基建較為完善,建築安全標準極高,防治山泥傾瀉及嚴重水浸工作亦見成效,救災及復原速度不俗。不過,仍不時有議員及市民要求政府再進一步,甚或不計成本地提高各類基建的抗災能力,近乎無理地要求天文台更精準地預測和預報天災,以至要求港鐵等公交服務不要在風暴中停運等。
中國幅員廣大,天災也多,但近年因極端天氣而造成的傷亡明顯減少,除了因為基建大幅改善,內地當局新一代的防災、救災及復原策略也值得參考。包括大量善用科技和社會各界的動員能力,加強防災演練,及早預報天災,適時停工停課停運和大規模疏散民眾,以及加快災後支援和復原工作。重點是盡量減少重大傷亡及經濟損失,迅速令經濟運作及人民生活回復正常,讓民眾更了解如何應對極端天氣常態化,而不是強求提升硬件基建以杜絕災害。
提高防災應變意識
特區政府近年也開始應用有關思維策略,包括優化天氣預報及停課機制,引入除颱風、黑雨以外的「極端情況」宣告,在政府內部設立「全動員」制度,完善跨部門及跨公共機構的溝通協作等。筆者認為政府應進一步加強相關的公眾宣傳教育,切實提高市民和企業的防災及應變意識,例如像日本預防地震般,從學校教育中加強災難演練,而不是在狂風暴雨時還走去追風或行山,鼓勵私人企業制訂應變及支援計劃等,不能單靠政府去對抗天災,要大眾齊心應對。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