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旅巴司機失飯碗 輸入外勞須檢討

本港經濟在疫後百廢待興,又逢移民潮流失大量勞動人口,港府遂於去年推出多項輸入外勞計劃。一年下來,不少行業都出現外勞頂爛市、搶飯碗的情況,當局已率先叫停建造業新一輪外勞申請,惟搶飯碗情況已蔓延至旅遊巴司機行業。今個十‧一假期,預料有近千個內地旅行團訪港,奈何本地旅巴司機未能受惠,冇工開者大有人在,淪為輸入外勞政策的犧牲品!
工會指出,本地旅巴司機已變成「邊緣人」,特別是跨境旅巴司機,過去由本地人出任,惟封關3年致使大量本地司機轉行。社會復常後,僱主一時間無法聘請足夠人手,港府遂推出輸入外勞計劃,但由於外勞司機薪金比本地司機便宜一大截,雙方存在過萬元薪金差距,本地司機難以競爭。加上外勞司機大都居於深圳,生活成本較香港低,即使每月薪金只有一萬餘元,一樣足以餬口,益發令本地司機被唾棄。
數字顯示,獲批來港工作的外勞已突破20,000人,輸入最多的職業為護理員,其次是侍應生,第三位是售貨員。而「運輸業輸入勞工計劃──公共小巴/客車」的配額上限為1,700個,目前已經用盡,旅遊巴司機約佔900個配額。業界指出,內地規定司機到了60歲便不獲批駕駛證,本港司機普遍年紀較大,欠缺年輕人入行;相反,內地司機較年輕,故認為港府應繼續增加配額。
有利必有弊,內地司機有薪酬及年齡方面的優勢,這是不爭的事實,惟繼續增加輸入外勞,只會進一步令本地司機被剝削。同樣情況亦出現在機場的工作崗位,工會表示,機場至今已輸入5,800多名外勞,導致本地工人薪水更加微薄,最低工資只有13,000元,惟機場上班的交通膳食開支每日逾百元,入不敷支,許多本地工人只能無奈轉行。經驗無法傳承之下,導致青黃不接,處理航班時間延長,降低安全系數,機管局雖然關注情況,但沒有解決方案。
僱主最關心的是成本問題,既然外勞薪酬比本地工人便宜,所做工作則一樣,自然傾向聘請外勞。但港府當初之所以對輸入外勞開綠燈,其中一個前提是必須確保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現在顯然事與願違。正如議員指出,政府應進行詳細統計,不能一味開放補充勞工計劃,不理實際經濟變化及本地工人情況。例如須弄清楚哪些工種失業率上升、職位空缺有否減少等,如某些工種出現變化,便應暫停輸入外勞,不可謂不合理。建造業就是典型例子,自輸入外勞後,本地工人開工不足情況大增,由於建造業工會一直較有「牙力」,經過爭取後換來政府讓步,叫停輸入外勞。然而其他工種卻沒有這般幸運,人微言輕,飯碗被搶只能有冤無路訴。
無可否認,本港勞動人口減少,輸入外勞有其必須,但也不能一成不變,以為輸入外勞便萬事大吉。說到底,時移則勢異,勢異則情變,情變則法不同。再好的政策都必須適時檢討,不能一本通書讀到老。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